如果说夏千福作为“领袖”,所讲的话似乎“四平八稳”,那么,戴耀廷、张文光等作为“马前卒”,则将反对派正在施展的“软策略”的底牌揭示得一清二楚,一言以蔽之:要求中央和爱国爱港阵营作原则性让步。在香港社会主流民意及相应政治生态依旧有利于反对派的条件下,如果实施反对派所追求的“真普选”,那么中央对香港的管治必定失控。
我在本栏10月10日《谁造成香港政治基本矛盾》中指出,随?美国驻港澳总领事夏千福在9月24日演讲中公然否定香港存在?两大对立政治阵营,反对派开始施展“软策略”。戴耀廷继9月27日在《信报》A26“法治人”专栏发表《请放下“二元”敌我思维》,又在10月11日《信报》A23同一专栏发表《改个人定位 减政改纷争》。
在10月11日的文章中,戴耀廷一方面表示,对立政治阵营必须“换位思考”以理解对方立场,另一方面却肯定“佔领中环”作为一种外加力量,已起到促使各方改变定位的效果。而且,“可能仍要透过‘佔中’工作,小心导向定位的改变。”戴氏以学术语言包装的意思说白了就是:中央和爱国爱港阵营是“敬酒不喝喝罚酒”,惟有以“佔中”来恫吓,才能促使他们在香港政制问题上改变态度。
欲逼中央作原则性让步
在戴氏10月11日文章前两天,10月9日,张文光在《明报》A32“观点”版的“笔阵”栏目发表《台湾化的颜色革命?》,其最后一节的小标题是《无论中央与港人都要回归理性》,不知是《明报》编辑所加抑或原稿就有。总之,为该文“点睛”。但是,张文光总结性的话却是散发“戾气”,请看:“聪明的政府要把握歷史的机遇和人心,将蓄势待发的反对运动,转化为忠诚反对派的政党轮替,转化为中国特区的民主实验,总胜于官逼民反,拒绝真普选方案,让佔中成为争取民主的不归路,玉石俱焚。”
如果说夏千福作为“领袖”,所讲的话似乎“四平八稳”,那么,戴耀廷、张文光等作为“前锋”或“马前卒”,则将反对派正在施展的“软策略”的底牌揭示得一清二楚,一言以蔽之:要求中央和爱国爱港阵营作原则性让步。戴氏不放弃“佔中”不难明白,张氏替“佔中”辩护,则反映反对派在这件事上的共同立场。
中央和爱国爱港阵营在香港政制发展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即必须维护和遵循《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决定。中央和爱国爱港阵营对待香港政制发展各阶段的具体方案的态度和策略也是一贯的,愿意并力争在符合《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决定的前提下与不同政治力量妥协。关于2007年行政长官和2008年立法会产生办法夭折,关于2012年行政长官和立法会产生办法成功,是中央和爱国爱港阵营处理香港政制发展问题的立场和策略的活生生证明。
今天,在若干爱国爱港阵营的政治团体和人士中间,的确有一种宁可移动原则立场也愿意与反对派在关于2017年普选行政长官问题上妥协的观点,这部分团体和个人被贴上爱国爱港阵营“鸽派”的标籤。可悲的是,有的被列入爱国爱港阵营“鸽派”的人士,甚至“沾沾自喜”,不明白或不理会这是对爱国爱港政治立场的亵渎。
图借台湾事例向中央施压
相比较,在反对派阵营中间,至今看不到如同2010年“温和民主派”的所谓“鸽派”,反对派在香港政制发展问题上的捆绑是稳固的。
戴耀廷既指责爱国爱港阵营有“二元”敌我思维,又肯定“佔中”推动各方改变定位、必须继续,请问:哪里有一丝半点“鸽派”气息?
张文光在《台湾化的颜色革命?》中,以雄辩滔滔来製造诡辩,借台湾政治民主化向中央施压,何来一丝半点“妥协”的意味?
张文光在文章中,将曾荫权的私德有亏和许仕仁的涉嫌犯罪统统归咎行政长官“小圈子”选举办法,甚至将2012年12月香港中联办最高人事更替也与行政长官“小圈子”选举制度扯在一起,这是一目了然的胡言。
张文光将香港特别行政区发展民主政制与台湾政治民主化相提并论,则是具一定欺骗性的诡辩。从专制制度向民主制度转变来看,台湾与香港有可比性;但是,香港从英国殖民专制制度向现代民主制度转变伴随?香港回归祖国的进程,为台湾政治民主化所没有。因此,不能仅仅从前一方面比较香港与台湾政制演变。台湾政制民主化推动“台独”或“独台”,这是台湾政治为香港政治所没有的特徵。香港政制发展的关键是协调民主之路与回归之路的分歧,这是香港政治为台湾政治所没有的特徵。张文光的文章抹杀两地政治的特徵做过于简单的对比和类推。
暴露反对派的内心恐惧
张文光对现行行政长官选举办法深恶痛绝,须知这是《基本法》体现香港平稳过渡的安排。四任行政长官产生的实践证明,这样的选举办法已然对香港传统力量有利。在香港社会主流民意及相应政治生态依旧有利于反对派的条件下,如果实施反对派所追求的“真普选”,那么中央对香港的管治必定失控。
从言行看,张文光较戴耀廷有政治头脑。戴耀廷依旧沉醉于他所提倡的“佔中”。张文光开始明白,如果关于2017年行政长官产生办法原地踏步于2012年行政长官产生办法,将伴随香港政局巨变。他在文章中一再向中央施加压力,折射其内心恐惧和忧虑。
作者为资深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