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资讯 > 大公言论 > 视角 > 正文

热闻

  • 图片

关 昭:“一对宫灯”红艷永存

“文革”后,“女姐”復出,来港与“波叔”在新光登台演《刁蛮公主憨驸马”,接车的戏迷迫爆红磡火车站。这“一对宫灯”,其后在艺术上果然都成大器,两人分别创立“芳腔”和“女腔”,在唱功和表演上各有所长,“芳腔”甜美、“女腔”刚健,成为粤剧花旦的两大主流门派。

  “我今独抱琵琶望,尽把哀音诉,嘆息别故乡……”。

  一曲《昭君出塞》,中、老年一辈港人、粤人无人不识,如泣如诉但又刚劲如锋的“女腔”,已经随?“女姐”的离去而永成人间绝响。

  昨日以八八高龄病逝羊城的红线女,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殿堂级的艺术大师,她所创立的“女腔”,未必人人喜欢,但其行腔之婉转多变与声音之“靓”,堪称无人能及。四、五十年代,红线女在港歌影双栖,登台、拍电影,红极一时;五十年代中期返回内地后,她吸收其他兄弟剧种的精华,在艺术上有所追求和提高,一度与京剧梅兰芳、越剧袁雪芬、汉剧陈伯华并列,其唱法对内地几代花旦的声腔影响极大,京剧有“无旦不张”(张君秋)之说,粤剧则可说“无旦不女”。

  “女姐”早年在港有徒弟南红及红荳子,后者为“声哥”林家声之妻,已逝;晚年更以栽培粤剧接班人为己任,成立“红荳粤剧团”,对粤剧的传承和教育作出很大贡献。

  “文革”后,“女姐”復出,来港与“波叔”在新光登台演《刁蛮公主憨驸马”,接车的戏迷迫爆红磡火车站。

  红线女一生,说得上多采多姿,但也可说命途坎坷。她自小随长辈入戏行,十二岁初踏台板“籴梅香”,与当时也是刚出道的芳艷芬同台,两人都演宫女,分持宫灯而上,当时两人均年轻貌美、青春无敌被捧场客称为“一对宫灯”。

  这“一对宫灯”,其后在艺术上果然都成大器,两人分别创立“芳腔”和“女腔”,在唱功和表演上各有所长,“芳腔”甜美、“女腔”刚健,成为粤剧花旦的两大主流门派。

  而无独有偶的是,刚在上星期,早已息影嫁作医生妇的芳艷芬,以其对粤剧艺术的贡献获中文大学颁授文学博士头衔,而就在昨天,却传来了“女姐”病逝羊城的消息。

  “一对宫灯”就此人鬼殊途,回首红毹往事,两人的美艷和唱腔铸造了粤剧舞台的光彩与辉煌,也将同时成为戏迷永恆的思念与追忆。

  • 责任编辑:单纬

人参与 条评论

微博关注:

大公网

  • 打印

数码频道

更多
参与互动
关注方式:
打开微信朋友们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