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报:这是否意味着要建成法治政府还有诸多挑战?
马怀德:法治政府首先应该是职权法定、有限有为的政府。距离十八大确定的“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还有6年多时间。通过此次评估,我们认为,立法和制度缺失是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问题。要确保各级政府包括决策权在内的重要行政权都能找到明确法律依据,都能在法定权限范围内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确实是很大挑战。而且在政府改革、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和依法决策确实不易。
还有观念意识方面的挑战。这次评估反映出不少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观念还不够强。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做不到向人大汇报依法行政工作,做不到每年组织2次以上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再比如,信息公开条例实施都五年多了,但是很多地方信息公开工作还没有实质进展,该主动公布的信息不能及时公布,面对老百姓信息公开的申请,找各种理由推三阻四,不愿意公开。
除了观念外,相关制度建设滞后是个短板。比如国家虽然还没有出台行政决策程序条例,但是不妨碍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可以自行制定行政决策程序条例或规定。在这53个城市里,只有广州、汕头和西安等少数城市制定了行政决策程序方面的相关法规和规章。
北青报:这次评估是否得到了被评估地方政府的反馈?
马怀德:这份报告发布后,有很多市政府和我们联系,希望得到完整的评估报告,想了解指标是如何设计的、自己的得分和失分点在哪里。比如北京市政府法制办表示会写一份报告给市长,淄博市委专门组织法制办的人开会研究评估结果。
法治政府是一个大概念,判断是否建成法治政府,必须要有一套量化指标,而且这些指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测量的、可操作的,才能更直接地指引政府的工作。我们开发的这套指标既可用于评估,也可以供各地政府用来指引、对照、检验自身的工作。法治政府要靠一点一点去推进,官方可以发布命令做规划,同样也需要社会力量的推动。
“信访”做强非化解矛盾“正途”
北青报:最近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马怀德: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价值是追求公平正义。如何让司法机关更加公正地处理案件,如何让百姓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最核心的。政府在政策制定、立法机关在立法中固然需要公平,但最终落实到老百姓身上、体现在具体案件上,是要靠法院法官、靠政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北青报:习近平提出,要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现阶段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马怀德:政府在化解社会矛盾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为什么群众信“访”不信“法”?原因就是诉讼、复议、仲裁等法定救济渠道不是很畅通,甚至有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老百姓只能去找党委政府去解决。党委政府面对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信访”等制度被做大做强,但这不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