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资讯 > 大公言论 > 视角 > 正文

热闻

  • 图片

秦晓鹰:“习近平求才”的启示

从1978年中共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以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极为重视人才的“挖掘”“发现”保护和培养。直到老人家退休后还多次表示,最让他难以释怀的还是人才问题。

  一个作家对新上任的年轻副县长没用正眼看,却向同事们甩出这样一句风凉话:“瞧,一个嘴上无毛的来管咱们了。”年轻的副县长不但没生气,还主动接近这位当地有名的笔桿子。一来二去,俩人终于到了话题无所不及的地步:从文学艺术到戏曲电影,从古今中外到社会人生……有时二人聊得兴起竟至通宵。收住话锋时,已是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为了不影响门卫的休息,俩人常常叠罗汉一般,一人先蹲下,另一人站上肩头,悄悄地从大铁门上翻过。然后相视一笑,算是道别。

  在此之后发生的事情更加意味深长:包括年轻副县长在内的当地领导班子终于“发现”了这位非党作家的组织行政才能,让他挑起了文化局长的重担。这位作家局长为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文物的研究、保护、维修、发掘、抢救,真是竭尽全力。不但兴建修復了剧院、书店、电影院等文化设施;还让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文物得以重现风采和雄姿。

  说实话,笔者觉得这事虽有点“三顾茅庐”的味道,但更像新中国草创时发生的那些开国功臣们与知识分子们之间的感人故事。记得有一首诗叫《在西去列车的窗口》,就记录了上世纪50年代一位政治局委员与一群年轻人在火车上聊天的无拘无束。至于说到周恩来总理暗乘公交车、雨夜问候清洁工、信步走进演员集体宿舍的那些事儿,永远都是那样正常温馨,却又似乎已经十分遥远。

  要有求贤若渴的意识

  然而,本文前述的这则县长与作家的故事不但真实而且并不遥远。因为写下这段回忆文字的作者就是当年的那位副县长、现在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

  那么,从这件事前前后后感人的细节中,内地的各级领导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能够从中得到怎样的理性启发呢?笔者以为:最直观的启发大概应是,任何一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人都要有基于强烈责任感之上的求贤若渴的意识。本文之所以要在“求贤若渴”前面加上“基于强烈责任感”的限制性状语,就是因为歷史一再证明,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为官一任,如果没有造福一方百姓、奋力改变现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就不会有智力不足人才缺乏的紧迫感。从这个角度说,人才意识归根结底也是责任意识,人才意识的强烈与否会反衬出、检验出一届政府一个领导人一位决策者责任意识的强弱浓淡。

  • 责任编辑:铁言

人参与 条评论

微博关注:

大公网

  • 打印

数码频道

更多
参与互动
关注方式:
打开微信朋友们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