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资讯 > 大公言论 > 视角 > 正文

热闻

  • 图片

央视评论员:呼吁取缔余额宝出于国家利益

知名财经评论员钮文新于21日发表文章《取缔余额宝》,认为余额宝冲击中国全社会的融资成本,冲击整个中国的经济安全。余额宝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典型的“金融寄生虫”,并未创造价值。这番论断引发许多争议,甚至招致骂声。

  原标题:回应挨骂

  作者:钮文新

  我挨骂了,什么话都有,很惨!可以理解,其实从骂声中,我更多听到的是对银行的怨气。我也经常痛斥银行,但我的立场是实业,我认为,中国的银行业不仅和西方银行业学会了嫌贫爱富,而且学会了如何压榨实业,但风险控制,尊重股东权益、大比例分红的品行反而没有学会。记得,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之时,内资银行担心它们会抢走贷款客户。但不曾想,人家来了不抢贷款客户,而抢的是“富人银行业务”。结果,国内银行也开始提高富人服务水准,而小老百姓越来越不入它们的法眼。

  当今银行却有这样的特点:所谓“二八特质”。80%的存款是富人创造的,80%的利润是大客户创造的。这样的利益格局,驱使银行必然嫌贫爱富,小老百姓能够获得的银行服务质次价高。如果说,“互联网金融”可以提供质高价低的银行服务、能够更好地为我们这些草根服务,那我不仅认同,而且为之欢呼。那才会对传统银行构成平等的、有效的竞争。

  但现在的问题不是这样。所谓的“互联网金融”仅仅停留在货币市场当中,它们通过构建很高的收益预期和方便的互联网通道,从银行把老百姓存款吸出来,制造银行系统的流动性紧张(供不应求),拉高存款利率,然后再以协议定存方式把钱存给银行,并从中渔利。老百姓欢迎,因为自己获得了更多的存款收益;余额宝及货币基金高兴,因为它们瞬间获得了巨额集资,并以越来越大的基数获得赢利;银行哭了、渴了,是因为它们的利润被蚕食了。

  老百姓只看到了这些。这有什么不好?问题是,判断市场问题,我们不仅需要从参与主体各方利益的立场出发,同时还需要有一个更重要的立场,那就是:国家宏观经济利益的立场。我之所以呼吁“取缔余额宝”,正是出于国家宏观经济利益的立场。有人会问,老百姓的利益不就是国家利益吗?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有时却有矛盾。举一个极致一点的案例。“金三角”地区的老百姓几乎以种植鸦片为生,老百姓不管这些鸦片最终变成毒品还是药品,他们只管种了赚点钱。但这样的“赚钱”政府要不要管,无序的种植要不要被取缔?取缔了会不会伤害当地百姓的利益?

  那么,站在国家宏观经济立场上,我们应当如何判断“余额宝商业模式”的对错?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例子。假定粮食购销系统是垄断经营的,现在有位大亨设计了这样一套玩法:所有老百姓都可以参与,一斤可以参与,1万吨也可以。市场上2元一斤卖粮,而我保证以2.2元一斤收购。同时大亨承诺,日后赚的钱,我只留10%,而余下的利润都将分配给参与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这件事可以一夜之间让所有中国人知道,而且大亨有办法让老百姓身不动、膀不摇坐在家里交了钱就等着分红。

  • 责任编辑:铁言

人参与 条评论

微博关注:

大公网

  • 打印

数码频道

更多
参与互动
关注方式:
打开微信朋友们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