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鹰
面对电脑上蹦出的这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思忖凝视良久。孩子说我在发呆,我知自己是心潮澎湃。
怎么能不心旌摇曳呢?因为这一刻我脑海里翻滚起记忆的波涛。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两手都要硬”,到“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说法;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宣传到“八荣八耻”的推出;从无奈地呼吁成年人“向孩子的真诚学习”,到搀扶老人反遭诬陷引起的哗然;从吃穿住行等一切民生领域几乎都遭到“製假售假”祸水的浸淹,到某教授疾呼展开一场“道德底线保卫战”……多少人对拜金风潮下的光怪陆离瞠目结舌,多少人对优秀传统道德的岌岌可危忧心如焚。正如邓小平曾经十分严肃地告诫执政党成员所言,如果出现了那样一种盗匪横行、吸毒赌博嫖娼肆虐的社会风气,那么,我们搞的现代化就毫无意义!
24字让国人走向清醒
这不是老人通常说的气话,而是一段分量很重的话,一段十分冷静并且很有思想含量的话。它的思想含量就在于它实际表示了这样一种观念,即社会的道德风尚如同一面镜子,从中不但能看到人心的美与丑、世间的善与恶,社会的文明与粗陋,而且还能看到一种社会制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看到这种社会制度在促进人类文明中的能动性。社会的道德风尚甚至可以检验出一种制度是否具有朝气蓬勃的内生动力。这种内生动力的最核心也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否对社会肌体起到自我净化、自我排毒的作用。也许,正是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就完全可以理解中国公众为什么曾对时下的社会风气社会道德现状抱有相当的失望情绪了。还是从这个角度估判,24字概括的“核心价值观”之问世,应该能给中国公众带来希望。
以笔者个人而言,当我凝视?品味?这24个字时,第一个感觉就是从这些语境平和且内涵丰富的文字中得到了安慰与欣慰。第二个感觉就是从这24个看似简单的中国汉字的背后,看到了中国公众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与摸索后,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有怎样的社会道德,以及道德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了一种阶段性的共识。
那是,是什么样的力量,使燃烧着物质慾望之火的中国人开始有了一点清醒?又是什么力量惊动了某些人长睡不醒的“发财梦”?又是什么力量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感到了寻找失去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的重要呢?批判的武器无法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必须用物质的力量摧毁。笔者以为“马”导师的话说得何其好啊。是的,任何撕心裂肺的道德呼吁,都不如中国经济面临的严峻形势,对中国人的冲击来得更有效更直接。这种严峻的形势简单说来有三。一是产能过剩所表现的生产过剩,其实质就是一种经济危机的先兆。二是中国经济面临十分紧迫又十分困难的转型。不转型,经济不能维持国计民生之长期需求。立刻转型,又意味着合格劳动力之短缺、不合格劳动力的大批失业。三是至今仍阴晴不定的世界经济并未走出危机,中国进出口这驾“马车”无力驰骋。四是以往的改革红利正在消失,中国正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正是这四大现实的压力,使中国人渐渐从狂热走向清醒,也逐步开始明白:市场经济不是赌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不但是法治经济更是规则经济守信经济。
24字能塑造一代新人
凝视着这24个字,还能有一种快慰,那就是中国人终于认识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不仅仅是民族的传统的,而且也包括近现代的中国人对世界进步文化与精神的引进吸收;不仅仅是一种时下的应对,同时也包含了对志士先贤探寻文明之路的承认。在这24个字里,我们可以听到辛亥革命的前辈对富国强兵和民主的呼唤,可以看到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中飘扬的自由平等的旗帜,可以感受到德国人对诚信与敬业的尊崇,可以触摸到不列颠人在工业革命中形成的对法治和市场诚信的敬畏,甚至可以听到明治维新时日本人善于借鉴模仿的馀响……伟大的邓小平称自己将“以中华民族的一员成为世界公民”,并十分简洁地告诉过国人“没有开放就没有改革”。这些都说明,如同社会主义制度绝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并没有排它性,但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包容的视野开阔的价值体系和文明形态。
希望在这24字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薰陶下,不但中国的社会管理和市场经济能够走上有序健康的道路,更为重要的则是按照这一文明的新坐标与道德的新路径,能够为中华民族塑造出一代新人。他们是恪守诚信、阳光大气、勇于承担并时刻关心着祖国与人类命运的“世界公民”!
作者为资深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