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习近平主席日前在德国就和平发展发表讲演,阐述中国新的“和平发展观”/新华社
习近平主席近日在德国就和平发展发表的讲演,其逻辑的严谨、论点的鲜明、推理的周密、论据的有力,可谓一篇十分给力的中国外交和平宣言。我们应沉下浮躁的心,好好研读这篇“范文”,来领悟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所力陈的“和平发展观”。
30多年的快速发展,让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面对中国的巨变以及这种巨变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影响,某些人开始担心,于是,“中国(军事、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之)威胁论”便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于是,中国国家领导人每次出国访问,都要对此论加以批驳,对相关疑惑加以解释,这几乎成为一门必做的“功课”。而每位中国国家首脑为此在到访国发表的各类演讲、发言、文章,以及所接受的媒体採访等等,也无一不在显示?这些领导人迥异的个人风格。笔者以为,习近平主席近日在德国就和平发展发表的讲演以及对记者提问的即席回答,可以说是一篇十分给力的中国外交的和平宣言。其逻辑的严谨、论点的鲜明、推理的周密、论据的有力,视野的宽阔都使这篇宣言式的演讲堪称上品,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演讲示范。
“和”文化扩延至对外关系
习近平的这篇宏论中有一条时间主线,即“昨天、今天和明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歷史、现状和未来。他把演讲的逻辑和架构基于这三点之上,不但论点清晰、有力、一目了然,而且变得很有纵深感。
他首先告诉人们,中华民族在歷史上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他说,对“三和”(和平和谐和睦)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习近平在这里把中华民族古老的“和”文化阐释扩延至对外关系上的“和平共处”,是家国天下这种中式思维的有趣而新颖的表达。他把“和”文化上升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民族精神得以薪火相传的生命基因和生存密码。他拿出的歷史证据就是中国在古代歷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却从来也没有留下任何实行海外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
那么,又是什么造就了中华民族这种崇尚“和”文化的精神内涵呢?众所同知,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在人类早期文明即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几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从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处的地缘架构中我们完全可以找到打开民族性格形成的钥匙。它形成了中华民族内敛的性格特徵与本质上反对杀伐征服,维持和平的生存意识。
习近平讥讽一些人把中国描绘成歌德《浮士德》中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这,纯属对中国歷史传承毫不了解的天方夜谭!
说罢歷史之后,习近平在谈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原因时,用了一个十分通俗又颇为幽默的比喻。也许是为了让在座的客人们明白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他把中国的经济总量比作一桌饭。即使是这桌饭“再丰盛,8个人吃和80个人吃、800个人吃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不要只盯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这块大蛋糕上,却忘记了要吃要分这块蛋糕的是13亿人。所以,“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高13亿多人的生活水准和品质”就需要聚精会神搞建设。而搞建设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习近平说完这些,他下面的那个有点诗化的结论就变得非常自然又十分雄辩:“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
至于未来的中国会是个什么样子,会不会走上“国强必霸”的老路。惯用了一个反问句,在“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还能走得通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笔者以为,尽管习近平这番演讲并不会打消欧洲人的所有疑虑,也不会让中国威胁从此销声匿迹,但至少会让更多的人理解并感受到中国主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从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它不是什么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宗旨是何物?宗旨就是制度的设计、政策的规定和实践的遵循。宗旨是刚性原则,不是说说而已的小把戏,更不是国际交往的说辞和手段。
亮出国防自卫“刚”性底牌
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习主席说到了与周边国家关系。他认为“我们在绝大多数时间和绝大多数国家的关系都是不错的。当然作为亲戚,就如同碗和勺子也有碰撞的时候一样,也会和一些国家发生一些矛盾,我想这在国际上也是常见的事情。”接?他便用一种柔中有刚的语气谈到所谓的南海问题,“我们叫做不惹事但是也不怕事,我们在领土主权上当然要坚决捍卫。”最后,习近平亮出了另一张刚性的底牌。那就是“我们不能走国强必霸的老路,但是我们也再不能够重复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之下的被奴役被殖民的歷史惨剧,……我们必须有足以自卫的国防建设。”
从“和”文化开始,以“刚”底牌结束,这是一种演讲技巧的完美,更是中国走向大国外交的原则勇气和智慧。
作者为资深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