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社评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昨日在一个公开场合回答记者提问时透露,公立医院正就恢復接纳内地“单非”孕妇产子事进行检讨。
这是已事隔两年之后,“单非”、“双非”问题又再提上日程。早在二○一○、一一年间,内地孕妇来港产子达到“狂热”的高峰,公立、私营医院均“门限为穿”,导致港人孕妇要四出“扑床位”生仔,怨声四起。在此情形下,梁振英当选特首之后,即宣布实施“零双非”政策,不论公立、私营,一概不得接收内地“双非”孕妇;而“单非”孕妇则“法外施仁”,不能往公院生,但可以到私院生。
自“零双非”政策出台后,立竿见影,来港产子的内地孕妇人数应声下降,由“全盛”时期的每年三万五千名归于零。但是,情况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内地“双非”孕妇绝迹之后,本港公立及私营医院出现产科床位“供过于求”的现象,去年,公立医院产科全年空出了二千至三千个床位,私立医院就更是“叫晒救命”,因为私院年前大量接收内地“双非”孕妇,产科大事扩张,收入也“猪笼入水”,如今“零双非”政策下,门堪罗雀,产科病床、手术室及婴儿室均空床处处,被迫收缩以至关掉产科。虽然内地“单非”孕妇仍可到私家医院产子,但私院收费昂贵,即使有“套餐”或“大减价”,一般基层“单非”孕妇仍是难以负担。
在此情况下,公立医院重新接收“单非”孕妇一事提上议事日程,可说是一点也不奇怪。事实是,任何政策或措施,都要因时、因地制宜,客观情况改变了,政策或措施也就得跟?变,不能“一本通书读到老”。当年“零”政策,是由于公立医院产科已无法负荷,影响到本港孕妇的权益,但如今内地“双非”归零,港人产子又没增加,公立医院产料一年多出了二至三千张病床,那为什么还要继续把有需要者拒诸门外,同时又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呢?
更重要的是,“单非”跟“双非”,本来在性质上就不是同一回事。顾名思义,“双非”是父或母都不是香港人,“单非”则是父或母一方是香港人,即港人在内地娶妻结婚生子。而按照基本法规定,出生时父或母一方是港人,已符合本港永久居民身份资格,而且,内地及本港法律均容许内地配偶及子女申请来港家庭团聚,那么,为何“单非”孕妇来港产子会被视为“佔用港人资源”,公立医院要拒收呢?如此对同是纳税人的“港爸”又是否公平?
因此,今天,在公立医院妇产科“恆有馀力”的情况下,恢復接纳内地“单非”孕妇来港产子,是公平、合理和应有之义。但正如高永文局长昨日所说,本地孕妇的权利和服务几时都应放在第一位,如果公院恢復接收“单非”孕妇,也要避免再令两地矛盾激化。
因此,眼前问题在于本港医管局如何做好重收“单非”孕妇的整体规划工作,首先必须要充分清查和掌握公立医院的产科病床数目,争取预先公布各区可能出现的空置病床数目,要求“单非”孕妇提早凭证件预约床位和接受产前检查,不能“一窝蜂”或突然涌至,还要避免集中于北区或几家大医院。
公立医院量力而为,恢復接受“单非”,对本港基层家庭以至中产都会是一个受欢迎的好消息,既可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也有利两地融和、消弭歧见,当局应争取早日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