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谈》专栏创立之初,虽然侧重评论国际时事,并非专评国际问题,有时充当“小社评”角色。当时《社评》并不是天天见报,只是在有十分重大事件发生时才登场,平日由《纵横谈》评论文章出代。因此,该专栏一般刊发于要闻版的显著位置,常常还会出现在头版。后来,《社评》变成天天推出,《纵横谈》才转为专评国际时事。
一九五一年五月三十日,《大公报》再在头版发启事“本报六月一日起革新版面,充实内容”,其中第一条就再次谈到《纵横谈》专栏的定位,“分析时事,精警正确”,足见当时报纸对该专栏的重视。
从一九五一年创立栏目到一九五三年三年间,《纵横谈》由报馆专人撰写,文章均未署名。刊发于一九五四年一月一日的元旦献辞《恭喜发财》一文,第一次用了“施君玉”的署名。
“施君玉”在文中谈到,元旦日,谁都要有一番新的希望:大家见面,也都要祝贺一阵,都离不了希望今年比去年好……最普通的祝辞是“恭喜发财”,这句话当然上离不开个人,然而,个人却又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国家,离不开整个世界局势。因此,在元旦,我们最主要的希望当然是:国家能够日益富强,世界能够日益和平;然后我们个人的小希望才有依据、有寄託。文章在结尾最后一句发出:“光明的未来属于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敬祝。
从此文可以看出,“施君玉”从“出生”之日起,就向全社会展现出宽广的胸怀,把个人荣辱与国家兴亡、世界和平紧紧联繫起来。而这也正是“大公精神”之精髓,是“施君玉”歷尽沧桑仍生生不息的源动力。
从一九五四年一月一日起,《纵横谈》栏目有了“施君玉”的署名,此后便一以贯之,从未更改。今天的“施君玉”字体、字号及在文中的位置与六十年前一模一样,毫无二致。
据报馆一位资深老评论员介绍,“施君玉”名字的来歷其实很简单,远没有想像中那么崇高、离奇:第一位撰写该专栏的作者有一位女友叫“君玉”,后来移居到美国,作者对其感情笃深,于是便用专栏署名怀念之。“施君玉”原来是“思君玉”,背后隐藏着一段美丽的情感故事。
“施君玉”并不是单一个人,而是代代相传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中不乏在中国新闻史上声名赫赫的大家。“百密”之中难免会有“一疏”,本文不敢造次,一一罗列出每一位“施君玉”,但这已不重要,既然选择了这一共同称谓,“施君玉”便是其共有的“符号”。六十多年间,不知有多少位作者倾尽心血,殚精竭虑,默默耕耘,把《纵横谈》打造成了《大公报》的一个“金字招牌”,他们都叫“施君玉”。
六十三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第一代“施君玉”早已作古,但新一代“施君玉”依然笔耕不辍,继续眼观世界热点,聚焦地区变化,客观公正分析全球动态,及时准确发出本报声音。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施君玉”虽已过耳顺之年,但性情依然狂放不羁,仍会一如既往地评点江山,针砭时弊,洞察世界,发出新时代强音。《纵横谈》专栏风雨兼程,一路走到了今天,今后仍将秉承“无己”、“忘我”之大公精神,不间断地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