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都不会忘记1997年7月1日零时,在我身边发生的那一幕。当时,我与家人正在从北京贵宾楼的电视大荧幕上观看香港回归的中英政府的交接仪式。就在英国国旗落下,中国国旗升起的那个歷史时刻,却从隔壁的舞厅里突然传来一阵喧哗。我跑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大约只有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正站在乐池边,对?舞厅乐队的几十个演奏员在大声“咆哮”、大声“下命令”。小姑娘“喝斥”的内容是:“现在是什么时候?现在是香港回归奏国歌的时候,你们竟还在给跳舞伴奏?停下来、快停、马上停!”结果当然是舞曲的戛然而止,是国歌的高高飞扬。那一次,我算真真领教了北京小姑娘的脆爽和爱憎,也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传递出的民族歷史所包含的悲壮与雄壮。
寻求两地共存荣契合点
还有一件有关香港的事,让我也永远不会忘记。2004年初在福建偶遇一位香港企业家,他问我,今年是邓小平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内地准备如何纪念。我略陈一二之后,他评价道,隆重有馀,情感不足。我反问他会有什么动作以示纪念,他笑而不答,有点秘而不宣的味道。8月22日即邓公诞辰日的这天晚上,他忽然从香港打来电话,告诉我他在当地一家最好的酒店“为邓小平先生租了一间可以俯瞰香江的套房!还在落地窗前为他放了一把靠椅……”我不禁愕然。他接?说:“邓小平先生曾说很想去香港看一看,可惜他未能成行。今天,我这样安排,就是希望邓先生驾鹤归来,魂至香港。”眼睛好像被什么弄湿了。在婆娑的目光里,我彷彿真地看见一位百岁老人静静地坐在窗前,微笑地注视?那片生机盎然的繁华之地。我相信,像这样至真至诚懂得报恩的港人并不是少数。
如今《“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发布了。香港与内地与海外华人(华夏子孙)的反映都十分强烈。各国舆论也有了近乎“狂”热的反响。笔者以为,在香港回归祖国17年的今天,发布这样一部白皮书,既有颇为重要的现实需要,是对香港现状的承认与总结;又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领土的行政回归后,中国官方对在“东方之珠”进一步提高治理能力,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寻求香港与内地更多共存共荣的契合点,特别是人心契合点的一个新开始。
自1991年以来,中国发布了88个“白皮书”。不过,有关香港问题的白皮书,这还是第一份。选在这个时间点发表香港问题白皮书,具有极强的现实的多向的针对性。而对香港的未来而言,笔者以为,这部《白皮书》的核心导向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回归,即人心的回归!
应构建新话语体系
为了实现人心的回归,首先中央政府要十分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对港工作的战略支撑点应该放在“人心回归”上。对《“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这部白皮书准确而广泛的解读应该是“人心回归”战略实施的开始。香港内外对白皮书纷纷扬扬的议论和争论,正是予以准确广泛解读的大好时机,也是使港人特别是青少年对“一国两制”予以完整理解、形成完整概念的绝佳契机。
其次是要更鲜明地亮出中央政府的观点,解疑释惑,澄清某些人不断散布的似是而非的糊涂观念。《白皮书》明确提出了“中央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的中心概念。把管治权分为了两个方面或曰两个层面:一是中央可直接行使管治权;二是对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央依法行使监督权,也可以说是间接行使管治权。
最后,怎样才能像当年邓小平指导中英香港问题谈判那样,在“争取人心”上打出一整套漂亮的组合拳呢?笔者以为,就是要彻底地改变几十年一贯制的陈旧的舆论工作“套路”。精心构建一套新的话语体系,组建一个全新的以传媒为主干的系统工程。选拔和调配一批精兵强将行家里手全身心地摸索和投入。中国有一个十分庞大的官方的宣传、新闻、传媒、出版机构,有一支人员众多的官方的传媒队伍。但在掌握境外话语权方面却显得十分笨拙苍白无力。笔者以为,实施“人心回归”的大战略和系统工程正是对中国政府管辖的传媒机构和传媒队伍的一次实实在在的考验和检验,滥竽岂可再充数,良弓怎能再掩藏,优劣良莠一目了然,岂不快哉。经过一番硬碰硬的“过招”和淘汰,何愁中央政府在香港缺少足够的感召力?要知道,中国政府的感召力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首先来自一批能够融通中外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的传媒机构和传媒人!
切勿忘记,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样认为民主自由是好东西。从这个角度看,“人心回归”就是心与心的搭桥,也是不同价值观的融通与沟通。
作者为资深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