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鹰:剑指奢靡 大得民心

2013-01-28 07:11  来源:大公报

  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赴欧洲,因为嫌下榻的酒店“档次不高”,而怒斥陪同人员。随後,扬长而去,直奔一家豪华饭店。一位有点名气的大学教授到邻国,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大发雷霆并口出狂言∶“我,到哪儿都住总统套(房)!”

  某地请某歌星以个人演唱会形式举办义演,她竟提出四个条件∶一、做10套镶金嵌银的演出服;二、组织一支多达百人的伴舞伴唱队伍;三、必须有5万粉丝到现场捧场;四、卫星电视直播并有中英双语主持人报幕。

  奢华之风助长虚假繁荣

  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或听亲历者所言。“故事”里的主人公虽有官员学者和这“星”那“星”之别,但他们共有的心理则是,没有豪华的排场,没有奢华的接待,就是丢面子、失身份,就是纡尊降贵。其实,比上述事例更有过之的种种言行,我们在平时看到听到的还少吗?一位掌控金融的京城官员不无炫耀地告诉我,他每逢周末便飞到南方去打高尔夫球,休假时赴外国看汽车拉力赛、到夏威夷海滩“发呆”。而另一个官员则毫不掩饰地说∶“500美元以下的东西,我连看都懒得看┅┅”

  在今天的中国,这种讲排场、比享受、极度挥霍和肆意浪费的现象,几乎已到了无处不在的地步!这些言语中,让人分明感到一股肆无忌惮的奢靡之风,像野火一样焚烧执政党多年秉持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腐蚀中华民族数千年形成的优良的勤俭传统。当某些人以奢侈为荣,以比富斗富为乐之时,是否会想到∶这种以奢华为美的劣迹,给改革开放的中国带来了多麽糟糕的国际 影响。殊不知,国际舆论早就像看一个“暴发户”那样,对这些炫富比富斗富的中国人给予的只是讥笑和鄙夷。

  其实很长时间以来,笔者与许多公众一样,早就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乱象和怪诞感到愤懑与不解。为什麽“只买贵的不买好的”这种调侃竟会是真真切切的现实?为什麽中国妇女人人都想背个印LV的手袋手包?为什麽没有豪车组成的车队就接不来新娘?为什麽戴名表穿名牌开名车竟成了许多人眼中事业有成的标?为什麽假名牌在一些人当中如此受追捧,甚至把国产轿车改装成宝马奔驰的技术会成为最吃香的行当。就连历来都是老百姓喜欢喝的“老白乾”“二锅头”等白酒也要堂而皇之地戴上了“皇家御酒”“国宴至尊”的招牌!我记住王岐山先生在担任北京市长期间,就曾明确表示,他反对用“贵族”“皇家”“帝王”“贵妃”“名爵”这些词汇给酒楼饭店命名。他说这会给公众、特别是给年轻人一种错误的心理暗示,是在助长奢华之风,更是一种脱离国情的虚假繁荣!

  成由勤俭败由奢,是中国的老话,更是沉甸甸的历史教训。几千年来中国数百次的底层革命之所以失败,除了统治者的镇压,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小胜小奢华小腐败、大胜大奢华大腐败所致。直到最终丢了江山掉了脑袋,後悔晚矣!中国执政党如果不能刹住今天这股奢华之风,就不可能淫除腐败的土壤,也就不可能抽身於这一历史教训之外。

  追求奢华从本质上讲,是追求一种对人的物质需求的无节制满足。从这个角度说,奢华是无限放大的人的物质欲望∶鼓励和助长奢华其实就是在释放物质欲望的魔鬼,就是在打开一个潘朵拉的盒子!奢华之风所助推的仅仅是人的自然属性而不是引导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社会属性。换句并无贬意的话就是,追求奢华其实是人的一种低层次趣味。离开人的精神追求,一个人还有完整的人格吗?一个民族还能赢得世界进步人类的认同与尊重吗?

  转变作风就须反对奢靡

  正是因为这样,笔者与绝大多数中国公众一样,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决反对奢靡之风的思想,表示热烈的赞同。奢靡是根,浪费是形。中国执政党和中央政府剑指奢靡和浪费,可谓大得人心之举。同样,当前中共正在推进的转变作风一事也必须与反对奢靡相联。因为与奢靡相对立的俭朴之风,也是转变作风的重要内容。俭朴是物质的刚正,刚正是精神的俭朴。不难想像,一个物质上追求奢华的人,会是一个在精神上与普通群众息息相通的人;一个挥霍无度的人,会是一个刚正不阿为民众疾苦奔走呼号的人。反之,只有具备俭朴谦虚刚正美德的政治家,才会随时敲开百姓的家门,端起平民的粗茶淡饭,嘘寒问暖,才能真正得到人心。

  奢华不除,江山不稳。剑指奢华,顺乎民心。谨希望此举能持之以恒,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作者:秦晓鹰 为资深评论员

责任编辑: 铁言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