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体频传习近平总书记将在今年3月开始他履新后的首度出国访问。除了访问俄罗斯,目标之一就是非洲。相信这一信息会令国人及非洲大陆的朋友们感到高兴,也会让许多揣测中国外交动向的西方人士议论多多。 说到如何评价中国的对非关系,笔者对许多境外媒体的朋友早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即“非洲虽远,但却是新中国的精神近邻”。习近平将访非这则信息是否可以印证此话,我不便妄议。但他的访问若能成行至少可以使境外媒体,特别是西方传媒界明白,中国与非洲的传统友谊和战略互惠关系确实非同寻常! 习首访行程包括非洲 说来有趣,我在听到这一消息时,脑子里闪动的却是若干年前在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遇到的一件小事。那天,我忙里偷闲想去看看这个城市的博物馆。因为路不熟,误走误撞地走进了一条比较僻静的小巷子。一看沿街老旧的房子就能判断出,住在这里的人家大都不富裕,或者说都是地地道道的老百姓吧。当我告诉那些好奇地围上来的老人和妇女自己是中国人时,他们最初都不置可否地直摇头。此时,我忽然灵机一动,说是“从郑和家乡来的”。此话一出,四周立刻响起了一片“郑和?!江胞(音译,斯瓦希里语中的“朋友”“欢迎”之意)!江胞!”的欢呼声。 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我回国後把此事讲给亲朋好友,他们几乎都不相信。是啊,中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到过的非洲东海岸,至今还会记得他老人家的名字,听上去的确有点不可思议,但这是真的,千真万确。不仅如此,我有幸接触过的几位中国前驻非洲国家的老外交官们也曾说过,十几年前,你对非洲底层民众说“China”他们可能不甚了了,但你如果说“周恩来”,却几乎没有人不对你报以友好和亲热的回应。上世纪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对非洲多国的成功访问早己成为非洲公众永不磨灭的友谊记忆…… 笔者记述这些往事,无非是要说明,习近平即将成行的对非访问,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既有象徵意义又有实际意义,既是为了友谊的传承又是为了拓展新型的战略互惠关系。事实上,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已经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後,非洲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逐步走向高潮;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则出现了政治上的“井喷”,西方国家把这一现象称为“独立运动的雪崩”。新中国对有着与自己相似命运的非洲人民的胜利感到欢欣鼓舞。在此之後,取得独立的非洲各国走上了谋求发展的道路。以援建坦赞铁路为鲜明标志的中非政治关系也由此增加了经贸内容。当然,这个时期非洲对中国的最有力支持则是帮助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改革开放之後,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也更加务实。邓小平确立的互惠互利基本原则,改变了以往政治经济相互脱节的状况。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非经贸关系更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中国经济“走出去”的方针与“促进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中非经贸往来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首届中非论坛在北京的成功举行,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来宾最多、影响最广的一次国家级外交战略行动。而中非论坛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之一,则是中非双方的进出口贸易额已基本上达到了平衡。这一平衡有力地说明中非双方在经济领域的互惠,以及相互之间的经济依存度的大大增加。 消除阴影推进传统友谊 交往多了,矛盾也自然会多起来。无可讳言,由於种种原因,中国与非洲在不断扩大和深入交往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快的摩擦和纠纷。其中较多的为商务和劳资纠纷。一些到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家,由於不熟悉非洲社会的历史进程、文化背景、人文风俗、民族特点、职业习惯,常常在企业管理上与当地公众之间出现不该发生的误会。个别缺少职业道德和操守的中国厂商,在商品交易中以次充好,不讲诚信的行为,也给传统的友好中非关系蒙上了阴影。所有这些,加上某些媒体的歪曲报道和炒作,也让“中国威胁论”和所谓中国搞“新殖民主义”的谬论在非洲找到了一定市场。 尽管瑕不掩瑜,深厚牢固的中非友谊也不会因此而出现动摇。但笔者依然认为,在中国国内有必要对广大公众特别是企业界人士进行一次关於中非友谊的针对性教育。也有必要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中非友好往来的历史内容。希望通过习近平在今年春天对非洲的访问,能把这种公众教育活动推向新的高度,为中国与非洲的传统友谊带来最为和煦的春风,留下一篇浓墨重彩的华章! 作者为资深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