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一条题为《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的新闻在网络媒体上引发旋风般传播,并受到激烈讨论。据报道,12月2日上午10点半,在北京朝阳区香河园路与左家庄东街路口,一名东北口音的中年大妈“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时突然摔倒,随即瘫软倒地不起,”外国小伙下车搀扶却被讹,还急哭了。
这起未经证实的新闻在网络上犹如燃油弹般引发强烈震动。没有明确信息源、单纯一组“大妈扒车、外国小伙衣服被撕破”的图片煽动起了剧烈的争论。
“碰瓷碰到外国人头上了?”、“这位大妈‘真是扬我国威!’”、“大妈成为第一个逼迫外国人签下‘不平等条约’的人”等等嘲讽议论扑面而来。舆论一边倒的质疑这位“大妈”的作为,声援这位“被急哭”的外国小伙。
当日下午,经过警方证实:此外籍男子驾驶无牌摩托车撞到了李女士,经调解外籍男子支付1800元赔偿金。而此外籍男子系无证驾驶,已被警方暂扣肇事摩托车,并按交通违法行为处罚。
事件的扭转让真相不言而喻,也让批评之声无处遁形。这一次,真的冤枉了大妈。
当下,“扶起摔倒老人”成为社会“最危险的事件”。“彭宇案”之后,在中华民族讲求传统美德、孝敬老人,讲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文明古国,遇到摔倒老人要不要扶、敢不敢扶成了社会难题。尤其,近期四川发生“三个小孩扶起摔倒老太被讹诈”的新闻仍在风口浪尖上,“大妈”、“老太”成了“生人勿近”的人群。
前段时间,关于在公交车没座位而坐在年轻女孩腿上的老人引发了社会“老人变坏”的讨论。“老人变坏”,这是个略带些大逆不道、大义灭亲的命题却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同“老人”一样,“中国大妈”近年也算是历经了舆论的大风大雨。
“中国大妈”能冲进国际市场抄底黄金,能在广场上驰骋舞姿吵到纽约警察出面,能一头猛扎疯炒比特币,当然,也能在行人的车轱辘下死死拽住扶起自己的手。
再说这件事,敏感的还不止于此。撞人的是“外国小伙”,讹人的是“中国大妈”,事件起初网友一股脑的谴责大妈,事件扭转之后又纷纷张口伸张正义。盲目谴责大妈的围观群众被指“崇洋媚外”,遭遇真相的无辜观众又纷纷尴尬闹了红脸。还有网友将此事掺和进“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族群概念。有意将一件日常纠纷联想到“国家形象”“民族尊严”等等上纲上线的概念。而操着“东北口音”的“北京大妈”也被网友揪住,煞有介事的挑起那么点带有地域特色的争议。
网友@清欢怡然说道:早上看这条新闻时,感觉这大妈这么大把年纪了真丢中国人的脸;下午看了这新闻不禁想问问:发假新闻的良心被狗吃了?不是我们善变,是我们太容易轻信。
集体的愤怒已经顾不得真相,不管是谁撞人是谁违规,“大妈”确已坐实了“招人嫌”“惹人骂”的骂名,贴上了“危险勿近”的标签。
然而,“扶起老人反被讹”的事件只是媒体报道渲染下的极端个别案例,社会切不能形成刻板映像而影响日常判断。大妈确实受到摩托车刮蹭的现实洗刷了其意图“讹诈”的罪名,社会的集体愤怒忽略了事件本身,而直接针对道德判断。想“讹诈”的不是大妈,而是焦躁、易怒的社会情绪和盲目、无常的舆论氛围。
对“大妈”的刻板映像和标签化妨碍了我们对事件本身的追究和较真;灵活开放的网络环境让我们忽略了核实真相的重要性,而冲动表态激烈斥责;社会信任的缺失和道德的混乱让我们过于浮躁,发自善心的批评却中伤了“无辜”的当事人。
一个群体,因为一两件极端事件而被贴上标签,则很容易在社会中形成污名化的影响。“富二代”、“官二代”、“校长”、“教授”、“医生”等等,而今年,又加入了“老人”、“大妈”。
一条假新闻,引发了一场舆论批判盛宴,最后揭露的是“老人”“大妈”的污名化和社会心理的浮躁。
文/青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