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学章程破局高校行政化
大公网特约评论员 周琳
中国大学教育的整体症状,通病同源,难有例外,皆肇因于学术行政化,这让大学无一例外地成为介于政府机构与国有企业间的怪物。日前,教育部核准了首批包括人大、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内的六所高校章程,此举不仅填补了建国以来高校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空白,亦成为其去行政化的破局之步。
章程对于普罗大众而言稍显陌生,它实则为一个国家高校现代化制度最基本的要素。中国近代高校章程起步不算晚,最早起源于清光绪年间的北洋大学,时任校长的美国人丁家立与洋务运动参与者盛宣怀草拟了《创办北洋大学堂章程》,这不仅成为北洋大学堂创建的蓝本,也为中国大学的创建设立了“规式”。
而后,中国高校六十多年的章程建设磕磕绊绊,尤其是从1979年至今,全然演变为外行内行不分的局面。教改与经济、政治的改革不同,学术行政化实行多年,因涉及政治国情,所以成为改革最大的绊脚石。其模式就是全国三十多所高校成为副部级单位,学府从此成为官府。
尽管我们一直提倡各种政策设定是“以人为本”,然而各类高校招生标准却统一划定成为了行政措施,任何“殊异”之才失去了存在、开展、琢玉成长的机会,所谓不拘一格降人才,却在中国行政管理下划定了一格又一格。
此番6所高校的章程,内容、结构并不完全一样,突出学校主体地位,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是各高校章程的共同点之一。外界所关心的各部门间的权利义务,以及与上级管理部门、其他社会单位的关系等都做了详细界定。
“教授治学”是近年来呼声较高的一项改革,也是各高校探索去行政化的重要突破口。此次核定的高校章程中,华中师范大学明确将"教授治学"写入其中,并进一步提高学术委员会的地位,其他高校也普遍就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进行了界定。 "
章程既出,有不少人质疑这会否成为一纸空文。鲁迅先生所言非虚,中国人的性情总喜调和、折中。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所以即便章程出来,破除行政化,三中全会要求解决一考定终身,依然会有人说考试绝对必要,不然全乱套。又有意见说,放权给教授独立招生,营私舞弊怎么办。然而今日教育的问题,远甚于营私舞弊,远甚于“乱套”,而是太森严、太没商量、太无情,于是暗度人情、阴损规矩。日前,人大招生处主任涉嫌携款潜逃就是最好的力证。
诚然,大学章程只是去行政化的开始,最终的指向是促进办学自主权的落实。这一方面需要教育部门的简政放权,也需要学校有的制度支持。对于已经制定章程的各高校来说,如何保证章程不成为"挂在墙上的一纸空文,是摆在面前的一个课题。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