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资讯 > 大公报纸 > 报纸新闻 > 正文

热闻

  • 图片

徐健国古法绘粤港沪

  图:画家徐健国    本报摄

  【大公报讯】记者成野报道:画家徐健国以宋人笔法画当代都市,只见都市不见尘嚣。以他自己的话说来,“山河为自己而存在,不去理会世界烦恼”。“徐健国:集萃补遗”展览,自即日起至本月三十日,于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展出,带来其二○一○年至二○一四年创作的二十馀件近作,描绘了香港、上海和广州的都市美景,作品样式涵盖手卷、团扇和册页。

  苏富比空间展出

  这次展出的多幅都市山水,以香港、上海、广州三城为创作主题。徐健国的作品把当代视野与南宋时代工笔精细的院画相结合,拆解过去与当下。其中光绪年间的香港海滨,意境来源于当时驻日使馆官员黄公度的诗作,画中情景以香港的旧资料老照片为基础。一丝不苟的山水、小舟,乍看还以为是南宋院画。

  徐健国的摹古之路从二十年前开始,摹古并不仅仅指古法,更是古风。“我想找一份温良恭俭让,只有让我手中的笔回归传统”。他的回望并未止步于明清,而是直取宋人笔法。在他眼里看来,宋代精緻的花鸟,不带一丝匠气,是彻头彻尾的在体现“美的极致”。我们为什么要回望古人?不是为了画好一朵花,一幅山水,而是为了画卷后的情怀──宁静致远。

  而这一路走得并不顺利,取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徐健国以古法画今日的都市山水更是难上加难。古人作画,并不讲求透视,而是?眼于自然的线条变化,曲径通幽处之“幽”,清泉石上流的“流”,种种意境均来自线条。而当代城市之石屎森林,线条无甚变化,文人画以中锋作画,线条一旦生硬,画面的层次感与轻重缓急全被凝固住,观之势必味如嚼蜡。“开始画下来就像一个个小方盒子,再往后走哪一笔重,哪一笔轻我都拿不准了。”

  20年临摹古风

  徐健国说,痛苦的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几欲崩溃,就像行走在沙漠里,没人听得到你说话,也没人可以给你指一条出路。”直到一九九八年的某天,他在法国尼斯的博物馆里,看到马蒂斯的草图,看到这位享誉盛名的野兽派画家,在手稿中一次次推翻自己,“他的挣扎过程,和我心中不是一样吗?”

  徐健国笑言,他所悟到的,不过是“含道映物,澄怀味象”。简单说来,这不是技法上的改变,而主要是思想上的颠覆,以前他作画时,心中已有固定的“物、我”,“古、今”,“中、外”的概念,在绘画时线条宛若固定的藩篱,销蚀了生气。当打破这些藩篱,“你不要把它看成钢筋水泥,把它看成古人画中的亭台,画出来的就有古意,把它看成有感情、有生命的,它就有感情有生命。原来以为问题出在落笔之后,于是苦心求解,如今才知手中所绘的,终究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编者按:“徐健国:集萃补遗”展览地址位于金钟太古广场五楼苏富比艺术空间。

  • 责任编辑:大公网

人参与 条评论

微博关注:

大公网

  • 打印

数码频道

更多
参与互动
关注方式:
打开微信朋友们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