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视差》为莎兹亚.西坎达迄今规模最大的动画作品/大公报记者林巧茹摄
【大公报讯】记者林巧茹报道:艺术家莎兹亚.西坎达(Shahzia Sikander)于巴基斯坦出生,对她而言,“创作人的天是无垠的”。她于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举办的“莎兹亚.西坎达:意象演义”展出七十件最新以至早期佳作,皆以纤画作为其创作和实验起点,不断测试不同媒界,如绘画、装置、壁画、动画、版画和表演,作品均在回应昔日殖民地区等“意象”的表达。
早年研习印度波斯纤画的莎兹亚.西坎达日前来港出席今次展览的开幕礼和座谈会。她与客席策展人、纽约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克莱儿.布兰登(Claire Brandon)和助理策展人、亚洲协会香港中心胡雅茜,一起向传媒介绍展览特色。
展七十件作品
其七十件不同创作,分别展于四个展区和一个偏厅。克莱儿.布兰登说:“展览强调意象能以不同形式、在不同地域背景表现。她对语言的兴趣亦延伸至歷史记载、诗歌和故事,并融会到作品声效和标题中。”
第一展区展示了莎兹亚.西坎达《微妙的重量》,她以水粉及石膏施于板上完成创作。此作品有限的色调和单一的图像,与她早期的纤画和肖像画大为不同。莎兹亚.西坎达表示,这宛如艺术家的身体,脚底的根是没有抓实地下的,恍如自己的创作是不断寻求变化和革新。
第二展区,克莱儿.布兰登说:“这是莎兹亚.西坎达于二○○九年获邀参观美国一博物馆时,受到启发而创作了《精确的模仿》。她透过复製约翰.汉考克(John Hancock)的签名来探讨原件和复本的概念。”一七七六年,约翰.汉考克成为第一位签署《独立宣言》的美国人,其签名是美国“政治”的表现。克莱儿.布兰登说:“政权最大的敌人是时间,所以政权会随时间的迁移而有所更替。”
沙迦风貌为题
第三展区展出的作品是显现莎兹亚.西坎达发掘图像蕴含的潜能,研究“重复”和“翻译”两个概念。如《歌声球》系列中,金箔和石墨构成数个以圆形为基础的艺术变奏,表现牧牛姑娘髮髻意象的不同组合。“画中迴旋的球体令原本平面的意象更显生动,配以抽象手法,进一步令人联想起其他形态的事物。”克莱儿.布兰登说。
来到第四展区,展示了莎兹亚.西坎达于二○一三年创作的《视差》,由一系列画作拼凑而成,为莎兹亚.西坎达迄今规模最大的动画。该作品原为“二○一三沙迦双年展”製作,莎兹亚.西坎达花了长时间驾车游走这个酋长国,沿途的沙漠风光以及邻近波斯湾的地理位置,令她深深?迷。动画除呈现当地地形外,亦可见她早期的意象踪影。
来到最后一展区,即偏厅位置,策展人将其新旧作一同展示。另一动画作品为二○一○年创作的《最后岗位》,更明显讲及象徵殖民地主义的东印度公司。该偏厅展品是新与旧、传统与创新的展现,首尾呼应前四个展区和展览主题:“意象演义”。
该展览现于亚洲协会香港中心麦礼贤艺术中心展至七月九日。有关详情,可浏览http://asiasociety.org/hong-kong/或致电二一○三九五一一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