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陈伟仪(左)建议政府增加税务优惠,引导私企投资,改变市场资金的习惯性流向\大公报记者赵凯莹摄
国家主席习近平回覆24名在港“两院”院士的联署信时表明,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国家科技部亦推出中央科研资金“过河”到港的措施,特区政府也加大力度推动创科发展,令本港学者专家倍感鼓舞。然而,坊间有话:“High-tech揩嘢,Low-tech捞嘢。”很多投资者仍视高科技产品为“蚀本生意”。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学院院长陈伟仪接受大公报专访,慨嘆香港的科研和应用出现断层:生物科技公司寥寥可数,缺乏资金投资,而学界亦有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鄙视为市侩逐利的象牙塔观念,阻碍了科研迈向科创。他认为,科研人需要调整心态,政府更要增加税务优惠,引导私企投资,改变市场资金的习惯性流向。\大公报记者 赵凯莹
自美国学者最早提出“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概念,十多年来,它已形成全球性的发展趋势。转化医学旨在将科学研究转化为临床层面,让市民受惠,“无创产检”、“肺癌标靶治疗”都是成功转化的例子,至今已帮助全球不少孕妇及病人。但今日在香港推动转化医学的发展,仍面临很多困难。专注分子与生化遗传学等研究的陈伟仪表示,以往做研究好少考虑到应用,近十年才成为趋势。但由于香港市场小,上游和下游的研究各有各做,科研和应用之间出现断层。“目前,只有科技园公司填补中游部分”。
参考美国 诱私企投资
陈伟仪介绍说,美国的科研转移到工业应用有“一条龙”服务。“美国的生物科技专家甚至会主动去实验室观察,发掘有潜力的研究,并进行转化过程,但香港仍未有机构这样做。”他说,目前中大的知识转移处,只有四个人进行这项工作,根本不足够。
陈伟仪认为,香港推动转化医学的最大困难,在于缺乏资金支持。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现时每年给大学数千万元进行知识转移,他乐见政府留意到转化的重要性,“但数千万资金并不足够,科技日新月异,仪器发展更难以追赶,除了政府资助,还要私人投资者的配合才能成事”。
陈伟仪引美国为例,“美国政府会提供免税优惠,每投资100万元即可免税,吸引私人企业投资”。美国科研及科研成果应用的强大,就在于除了政府拨款外,私人及企业投资的佔比极为庞大。“可惜香港的私人投资仍未成气候,还是有‘High-tech揩嘢’的想法”。他希望香港可以参考美国做法,吸引私人企业投资。
改变观念 促教授“下海”
除了资金,大学评审教授的机制亦有改善空间。陈伟仪指出,现时评审机制只重视发表论文数量,忽略其经济及社会的贡献,令教授缺乏诱因将研究进一步转化成产品,“还有好多教授活在象牙塔,将研究转化成产品形容是‘市侩’。时代不同了,他们的心态有需要改变”。
教资会主席唐家成去年已宣布,于今年初推出名为“研究影响基金”的竞逐研究资助计划,鼓励本地大学进行研究,除具学术影响,还要有社会及经济影响力及可转化作产品。陈伟仪称,乐见不少教授开始改变心态,“会希望自己的研究帮到人,在研究同时思考如何申请专利,再交由公司发展成产品”。
根据创新科技署资料,目前香港约有250至300间生物科技公司,当中大部分与医疗保健业务有关,但相比内地、台湾等动辄过千间,香港的数目仍不足以支撑整个产业发展。陈伟仪称,中大目前已设立四间生物科技公司,其中两间属刚成立的初创公司,另外两间已有产品售卖,但目前仍不算成熟,希望政府投放更多资源,支持教授设立公司,透过增加下游的机会,刺激上游的发展。
(生物医学专家科研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