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阅卷已经用上了电脑。新华社资料图片
恢复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1977年高考的准考证。
又是一年高考时。
在中国,从来没有一种考题,能像高考作文那样,年复一年聚焦引起公众的关注。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高考作文即将走过36个年头。这期间,一年又一年大学生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一道又一道的考题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高考前,中学语文老师挖空心思猜测高考作文题,高考后,社会各界又各抒己见寻找其背后的社会含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高考作文,一代人有一代人有关高考的记忆和情感。
今天,让我们分四个阶段一起来回顾一下这36年来的高考作文题。
除了文体,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变化也成为这个时期高考作文改革的关键。上世纪80年代之前,高考命题作文确立了严格的写作范围,包括体裁、题材,乃至不同体裁所包含的特有写作要求,但易猜题、押题,且在思维方式上对考生的限制很大。1980年,材料作文开始出现,当年的题目是读《画蛋》有感,材料讲述的是达·芬奇的故事。材料可以是一则寓言,一个典故、一句成语、一种说法等,作文的主题须从中提炼、挖掘,要求考生透过字面意义去感知其本质内涵。
在考试的背后,为公平起见,一般规定同一份作文需2-3人评阅,彼此给分差异若超过5分,就需重新评阅。有争议的作文都会被提交到阅卷仲裁小组。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王光祖记得,2001年上海高考作文写“文化遗产”。有一个考生写了老上海人使用的马桶,认为它虽是市井之物,世俗,乃至“卑微”,但打上了浓厚的生活印记和文化烙印。每日清晨,涮马桶的妇女们相互交谈,形成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因此它是文化遗产中的一种……但有阅卷老师认为,马桶不登大雅之堂,这样写不妥。怎么办?仲裁。最后仲裁小组认为,这篇作文理解独到,逻辑缜密,自成体系,文字漂亮,给予高分。
第三阶段
(1990年-1999年)
材料作文为主
关注道德修养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正处于全面改革开放的时代。这个时期的高考作文命题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高考作文试图为学生树立一种主流的价值观,来应对日趋多元化的社会,同时考察学生对现实生活和伦理道德的思辨力。
1990年的高考作文题是根据这一材料写一篇议论文: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去玫瑰园,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不好,每朵花下都有刺”;另外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真好,每个刺上面都有花”。1991年的小作文是“描写圆的想象物”。1997年的作文是根据材料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并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这个时期的高考作文体裁多为议论文。从1991年的“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到1998年关于心理承受能力的话题,无不关注考生的品格素养。这一时期的高考作文,大多提供一则生活化、现实化的材料,要求考生就事论理,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这些作文题目无不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关联,关注社会道德,关注修养品行,关注精神世界。有学者还注意到,1994年高考作文试题《尝试》,似乎暗合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主要精神。
1996年高考作文试题材料是“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让考生写出说明文字,然后谈谈自己更喜欢哪一幅。这一阶段的高考作文题除了关注社会热点之外,在命题形式的探索中,既有大作文又有小作文,既有材料作文又有命题作文,体现出作文形式多样性的特点。
高考作文,押题与出题一直都在暗战中。上世纪90年代的议论文体也让考生们更多趋向押题准备。有位老师说自己找了三个名人——季羡林、霍金、苏东坡,让考生背熟这三个人的名言,经过排列组合,可以应对15个不同的题目。这是一个出题人与应试者之间斗智斗勇的过程。老师们纷纷往上递纸条,打听任何可能的信息;而出题人任你怎么软磨硬泡,也守口如瓶。尽管如此,聪明的老师还是会在命题组专家受邀开展的小范围演讲里听出蛛丝马迹。
从押题到出题,张雄的人生围绕语文教学发生着变化。他曾任教于北大附中,后被调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上世纪90年代那几年,长期担任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组组长。他透露,一般语文命题组是10个人左右,作文题这个组是两三个老师。高考作文题的最后确定要经过集中考虑,提交提案,全组讨论。“整个过程要持续半个月,让人头晕脑涨,我每到这时夜夜失眠,都睡不着觉了,脑袋跟棉花套一样。”
张雄希望在高考作文题中多给学生争取一些空间。但是,有些阅卷老师对文体和作文内容限制太多,离开了“规矩”就说考生跑题,因此出现许多“冤假错案”。张雄记得有一年出了一个书信题,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可以叙述。有个浙江的考生很有文采,很抒情,阅卷老师认为写信不应该抒情,打了个不及格分,张雄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