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破“千城一面”题 造特色“峡谷城”

位于城市中的黔江大峡谷

  大公报记者 王妍

  行走在各个城市,人们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它们如同一条流水线上生产的样板工程,高楼大厦加广场成为其共同特征,而各自的历史个性落魄失魂、特色消失殆尽。“千城一面”成为当今许多城市的通病,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较为普遍的问题。

  如何打造一个特色城市,保留城市的个性和美感?这取决于城市自身的实际和资源,也考验着当地执政者的视野与智慧。位于重庆东南部中心的黔江区,倡导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重理念,提出将为世人呈现出一座“有别于千城一面的特色高品质城市”。而城市内独一无二的峡江共存、山水一体、生态宜居、以及土家族、苗族少数民族特色是其自信所在。

  黔江执政者称,因此前交通不便,黔江被养在深闺中,生态资源丰富,拥有城中大峡谷、城边大峡江、城下大溶洞等世界罕见的自然资源,但游人罕至。随着“大通道”建设的展开,黔江的“血脉”已畅通,生态优势将成为黔江的后发优势,成为经济优势转换品和黔江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今的黔江,既有良好的绿色底图、独具魅力的自然资源,又有空白空间可绘蓝图,同时拥有“铁、公、机”综合交通杻纽,己具备条件打造一个世界级水准的高品质特色城市。

  记者观察发现,黔江城市建设可谓告别千城一面有“底气”,打造特色品质城市有“想法”,培育靓丽城市名片有“魄力”,一座有别于千城一面独具魅力的特色品质城市正呼之欲出。

  以绿色为底绘生态城市蓝图

  建设绿色生态城市,实现自然、社会、经济和谐共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新模式。然而生态城市的建设也需要一定的先天优势。关于这一点黔江显然很有底气。


  黔江,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处武陵山区腹地,辖区面积2402平方公里,区内山峦起伏,自然风光繁多,近千座郁郁葱葱、各具姿态的小山丘遍布城区,森林覆盖率达55.9%;娟秀柔美的乌江第一大支流阿蓬江贯穿全境,官渡峡穿越城区,形成世界罕见的城市大峡谷,素有“峡谷峡江之城、清新清凉之都、养生养心之地”美称。这些天赋的自然资源,成为其后发优势,使其建设生态城市拥有很好的底图。

  按照重庆市对黔江城市总规,到2020年,黔江城将建成一座49.5平方公里、45万人口的渝东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因黔江老城区四面环山,面积仅为7.2平方公里,但已集聚了13万人口,拓展空间有限。2009年,黔江提出“城市东进”战略,在正阳山的东面开拓一片城市发展的新天地,自此黔江开启了城市东进步伐,一座新城拔地而起。

  东进的黔江城区,极具特色,峡江共存、山水一体、生态宜居,又有少数民族特色点缀,且仍属一片“空白地”待建,在规划建设上有空间和时间,成为黔江城市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立足生态优势,建低碳特色品质新城,是黔江城市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宗旨。黔江成立了由政府领导的低碳经济小组,全方位的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并聘请德国戴水道公司、奥地利国家技术研究院(AIT)等开展新城建筑及市政设施低碳设计;此外成功引进美国CORDISH公司,用其先进的理念和世界级水准在新城大约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设计、指导建设。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然而很多城市所谓的规划也正在成为一种破坏。规划所到之处,城市原有的魅力尽失。而有关这一点,黔江执政者早有规避措施。黔江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提出了实行“反规划”的新理念。

  黔江提出,在城市建设中,并不是简单地“造城”,而是坚持城市与区域生态系统一体化原则,通过“用自然推动设计,而不是用设计改变自然”,依山就势建设,尽可能保留原生绿地,既减少生态破坏,又降低了建设成本;并依托世界罕见的城中峡谷、峡江景观,通过突出生态优先,将峡谷、峡江、民族等元素和“生态、宜居、休闲”等理念渗透到城市规划和设计之中,使自然风貌与城市有机融合。

濯水古镇

  以特色为径铸城市峡谷名片

  让人们记住一个城市、喜爱一个城市,特色的城市品牌至关重要,能提高城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也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制高点。比如提起米兰,我们想到时装城、底特律想到汽车城,威尼斯想到水城、景德镇想到瓷都,香港想到购物之都......黔江要打造特色品质城市,什么将是其响亮的城市品牌?并如何在渝东南及武陵山地区的生态旅游景区繁多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鉴于生态旅游的同质性情况严重,黔江提出利用自身优势,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黔江执政者表示,主要目标是依托城市大峡谷、大峡江、大溶洞,着力打造“东方卢森堡、中国峡谷城”,全域性建成世界级地质公园,致力建成“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峡中,峡在城中”的独特旅游城市,树立起能够与周边地区区别开来、能够在全国立足的品牌。届时黔江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景区”,真正实现“城市即旅游”。

  据了解,黔江城市大峡谷是全国乃至亚洲唯一在城市中的峡谷。峡谷是跨越7个地质年代的地质区域,长10公里,最高垂直落差达500米,深度已超越深约60米的卢森堡的城市峡谷。峡谷穿越黔江城,连接城市峡江旅游景区,融山、洞、峡、瀑布、湿地、森林、地质奇观、佛教文化、土家风情于一体。

  黔江正在以此峡谷打造全国首座天然城市峡谷公园,并将于今年面世。更为可喜的是,目前峡谷里已发现两个规模较大、钟乳石等景观丰富的溶洞。因溶洞里常温16℃,可在溶洞里面开音乐会、喝咖啡等,即清新清凉又充满娱乐性,而且还可发展近来火热的溶洞医疗。黔江计划利用峡谷的地形地貌,打造一个悬崖城堡酒店。酒店选址底部恰好有一个溶洞,或采用观光电梯来连接溶洞和酒店。这又将成为一大奇景,让人拭目以待。

  除此之外,黔江境内资源丰富。“全国独有、世界罕见”的地震堰塞湖小南海,集天生桥、天窗(天坑)、地下河为一体的蒲花暗河,峡绝水美与神秘悬棺交相辉映的阿蓬江官渡峡,“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武陵仙山,集水运码头、商贸集镇于一体的濯水古镇等令人流连忘返的景点不胜枚举。且黔江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占黔江总人口73%的土家族、苗族世代居此,让这座城市又充满了民族风情,神秘怡人。

  这些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坚定了黔江建特色城市的信心和决心。黔江通过重点打造“峡谷峡江”城市特色,并将分散的其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盘活,使这些特色资源,相互融合和补充,交相辉映,将全域建成“世界地质公园”。可以看到,黔江建独具魅力的特色品质城市拥有自身绝对优势,这不仅不会成为一个口号,而将成为这座城市的形象和内涵。


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国道319穿越武陵山

  以宜居为标建区域中心城市

  好的旅游城市不仅是旅游胜地,同样也是宜居城市。而宜居也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必备。黔江地处武陵山腹地,也是重庆东南部中心,素有“渝鄂咽喉”之称,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特殊的功能定位。黔江一直致力于加快建成渝东南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在重庆发展迈入4.0时代的“五大功能区”划分中,黔江被定位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中的重点开发区”,使黔江有了新的动力和支撑,加速了黔江奋斗的步伐。

  多年来,黔江对相邻的湖北、湖南、贵州的市县以及重庆市渝东南地区的县,一直有着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承担着对周边地区的公共服务功能。随着其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宜居水平不断提升,在聚集、引领、辐射、带动等方面的作用正与日俱增。

  黔江已拥有2所高职院校、1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市级重点中学和1所“三甲”医院、2所“二甲”医院,“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齐聚,建成了武陵山家居市场、渝东南汽摩交易市场等一批区域性大型市场。而作为城市建设主战场的黔江新城,建成13.5平方公里,集聚人口约8万人,对外来人口的吸附力已开始显现。

  立体交通枢纽历来是区域性竞争发展的“兵家必争之地”。城市和经济的发展,都必须“交通先行”。黔江通过近年来“大通道”建设,已拥有渝东南唯一的4C级机场——武陵山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昆明、重庆6条航线。除了有机场外,还有6条高速公路、6条铁路在此会合。黔江已成为重庆南大门、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


  据悉,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纵贯黔江全境,黔(江)恩(施)高速公路今年建成通车,黔(江)张(家界)常(德)高速铁路、渝怀铁路复线已开工建设,加上重庆主城至黔江高速铁路、黔石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将在“十三五”陆续建成。而武陵山机场也正实施改扩建,黔江将在机场周边布局通航产业集群,建通用航空产业园。

  拥有“大城市、大农村”格局的黔江,犹如微缩的重庆。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黔江通过实施了“4个1”城乡相对集中居住体系建设,即打造1个中心城区、10个重点集镇、100个农民新村、1000个特色院落,因地制宜推动城乡居民相对集中居住。

  黔江通过以中心城区为龙头、重点集镇为支撑、覆盖特色乡镇所和有村(社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化体系;依托独特的地质地貌,营造山、水、林、城相依相伴的城市环境;而55.9%的森林覆盖率、600-1900米的海拔又成就了其清新清凉。相信未来这座独具魅力的生态城市将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产业生态化构建黔江特色生态经济体系

蚕桑产业大发展

  在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划分中,黔江是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中唯一的重点开发区,意味着其迎来了既能够享受“两翼”地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特殊扶持政策,又能享受城市发展新区的相关扶持政策的“双重机遇”。这也意味着其需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使命”。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黔江区区委书记杨宏伟表示,按照战略部署,黔江已将全区划分为“城市集聚发展区”、“生态旅游发展区”和“生态农业保护区”三大功能区,并已研究制定生态发展战略,确立为继工业强区、城市东进、大通道建设之后的“第四大战略”。通过坚持点上开发,抓好面上保护,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

  可以看到,黔江的功能区的规划中,有两大功能区的发展主旨便直指“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黔江期望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反哺生态保护的格局。黔江通过突出发展绿色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形成具有黔江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

  黔江通过巩固发展蚕桑、烤烟等传统产业,建以高端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等为主的40万亩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将武陵仙山—仰头山农业园区努力打造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并因地制宜开发山地特色生态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而作为全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的生态旅游业,黔江通过将全域建成“世界地质公园”,并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区),力争到2020年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8%左右。同时,通过生态旅游集聚产业、吸引人气,并反哺生态产业发展。据悉,黔江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去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9.19亿元,同比增长33.89%。

  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是黔江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切入点”,既有利于增加生态含量,提升生态效益,也有利于提高经济收益。而“工业强区”也是黔江的一大重要战略。对黔江来说,发展工业,也既要经济效益,更要生态效益。黔江通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通过不断提升科技含量,拒绝“傻大黑粗”产业,坚持发展循环生态工业,推动聚集着黔江90% 的工业企业的正阳工业园区,创建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黔江期望力争到2020年,全区GDP达到370亿元以上,二三产业占比提高到92%左右;高新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

  黔江区区长吴忠表示,黔江既要“金山银山”,更要保护好这片青山绿水,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良性循环,最终将黔江建成碧水青山、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渝东南中心城市和产业繁荣、结构合理、生态经济特色突出的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

多措并举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黔江良好的生态环境

  发展为先,保护为重。“重庆市山水园林城区”、“全国低碳国土试验区”、“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实验区”等一张张生态名片纷至沓来的同时,黔江生态建设并未止步。去年,黔江通过六大措施全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获得明显成效。

  据了解,2014年,黔江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巩固城区燃煤和扬尘污染治理成果,淘汰黄标车604台,确保全年优良天数达330天;实施第二轮退耕还林工程,植树造林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5.9%;投资3000万元开工建设老城3大片区污水管网,建成和整改投用乡镇污水处理厂8个、配套管网30公里,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黔江河、阿蓬江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探索建立农村垃圾收运和污水处理市场机制,完成20个村庄连片和26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创建市级生态乡镇、市级生态村各5个;建立规划环评部门联动机制和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同时,去年黔江生态文明建设迎来新机遇。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委去年6月正式公示的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名单中,包括黔江在内的渝东南地区榜上有名,整体被纳入了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要求渝东南地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重庆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有益经验。这意味着黔江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获得国家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未来,黔江将以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目标,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耕地保有量保持在5.04万公顷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达到340天,使黔江发展更加优质、生态更加优良、环境更加优美。

因地制宜合理分区

空间开发总体战略格局图

  2013年9月,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将全市划分为“五大功能区”,黔江被定位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并成为此功能区中唯一的重点开发区。对此,黔江根据全区各街道镇乡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资源要素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将黔江国土空间划分为城市集聚发展区、生态旅游发展区、生态农业保护区三个功能区域,明确提出优先抓好重点开发,同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成渝东南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的发展目标,促进全区区域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提升黔江科学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城市集聚发展区:重点开发主战场

  区域定位:该区域总体为重点开发区,全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核心区,集中体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和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功能。强化产城融合,城市功能板块是全区人口高密集区,行政服务中心,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公共服务高地;产业功能板块是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武陵山特色产业集聚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推动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生态旅游发展区:旅游强区主载体

  区域定位:总体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中心集镇和农村集中居住点等是重点开发区,集中体现渝东南特色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经济环线重要节点的辐射扩散功能。全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区、武陵山地区重要旅游集散中心,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生态农业保护区:现代农业承载地

  区域定位:总体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小城镇和农民新村等集中居住点是重点开发区,国、市级两个层面明确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禁止开发区,其余为限制开发区。全区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基地的主要承载地,农产品初加工基地,全区重要生态屏障。以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为重点建设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同时也是推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