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内政外交的急速转型,对中国对缅外交带来了一定冲击,在缅利益也遭受了现实的损失。首先,逐步摆脱被孤立处境后,缅甸对中国的战略需求随之降低,处理与中国关系时更主动、更有自信,更多地考虑自身利益。
因缅政府与中国签署的备忘录(MOU)已到规定期限,且对于该项目计划中方也未在提出任何要求,加之缅甸国民与一些政党不同意此项目,缅甸政府决定将不实施该项目。此项目备忘录签订于2011年4月,备忘录里明确写明期限为3年,在3年内将启动该项目建设。但至2014年4月,该项目还未有任何工作处于开始阶段,且规定期限已到,因此该备忘录已无效。
2011年春季的缅甸“民主化”使形势完全改变。通过民主选举当选的吴登盛总统在上台后积极与改善与欧美各国的关系,与此同时,开始与最大援助国中国保持距离。其代表性举动就是2011年秋季冻结密松大坝建设。这是由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开发的缅甸最大电力开发项目,吴登盛总统以担心破坏自然环境为由下令冻结。
自登盛政府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缅关系遇到空前挑战和冲击。尤其在经济领域,投资额达36亿美元的密松电站专案在2011年9月底被登盛突然叫停,莱比塘铜矿虽重新签约,但屡遭当地民众抗议。7月18日,缅甸铁道部发布消息称,缅甸决定不建中缅(皎漂-昆明)铁路。
缅甸军队1988年在国家经历数月政局动荡后接管国家政权。2003年8月,军政府宣布旨在实现民族和解、推进民主进程的七点民主路线图计划。而外界仍指责军政府“不民主”的声音其实面临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缅甸各地方民族武装力量目前的各种“独立”、“高度自治”等利益诉求,即便是“民盟”等民主力量上台执政也不可能妥协,因此恐怕在这个问题上同样很难达到国际社会的“民主标准”。
二十多年来,仅仅因为这位女性的存在,缅甸受到前所未有的国际关注。69岁的昂山素季和这个国家的苦难与希望交织共生,是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如同甘地之于印度,曼德拉之于南非。作为缅甸最大在野党全国民主联盟(NLD)领导人,昂山素季7月接受日媒专访时表示,要求修改《宪法》为自己竞选总统铺平道路,表现出夺取政权的决心。
缅甸当局有多次反覆解禁和查禁的历史,昂山素姬本人也多次被释放,而很快又被软禁。它的反覆无常,也令人对未来缅甸的民主形势增添了一点担忧。不过,诸多已落实的行动释放出一个明显的信号,那就是缅甸希望改革,并已经开始迅速行动。缅甸已经走上了解禁之路,而这条路,则是缅甸和平走向民主的最大希望。
很多外媒介绍,资源丰富的缅甸在军事统治时期外交上陷入孤立。北京数十年来一向支持缅甸,凭借经济实力和在联合国安理会拥有否决权,庇护缅甸军政府当局,使其免遭国际批评。缅甸总统吴登盛最近访华,继续宣示两国友好。
在政治分析人士看来,中国驻缅甸大使杨厚兰是他们见过的最不辞辛苦的外交官之一。杨厚兰说,希望以此来消除针对中国在缅甸活动的一些误解,帮助公众在两国间建立起“从大处着眼”的关系。
越南和菲律宾反对中国在有争议的海域建造石油平台,但是缅甸和柬埔寨则是中国的亲密盟友。鉴于这种状况,估计此次峰会不会对中国进行严厉批评。
缅甸新政府上台之后,美国日本纷纷示好,动辄允诺以千万计算的投资,缅甸人到底如何看待他们?那人回答说,“美国日本的承诺大多口惠而实不至,要数真朋友,还是中国人更实在。”的确,至今为止,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企业对缅甸都是以考察为主,真正签署投资协议的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