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春晚是以娱乐的装扮示人,但是也同样无法否认其背后所存在的政治意涵。经过30多年的打磨,春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一件大事。已经从当年看似简陋的茶话会变为了一个国家象征性的典礼。宏大叙事、宣教与颂扬是整个典礼的一部分,主流让春晚兴盛,但是放不下的身段也是春晚的历史包袱。正如内地某杂志所言,“春晚:先有意义,再有意思”。
春晚一直被视为这个国家的重要典礼。每年春晚的演职人员都会受到中共高级别官员的慰问。此前作为宣传部部长的丁关根每年必到现场慰问。而当宣传方面转由常委负责后,李长春则成为每年慰问演职人员的最高领导。今年是中共十八大换届后的第一届春晚,慰问演职人员的则是现任政治局常委刘云山。
作为具有象征性的国家仪式,政治符号和对国家过去一年功绩歌颂的主题会成为这个仪式的一部分。比如以往的《党的政策亚克西》、2011年春晚的五大民族歌舞《幸福大家庭》。而今年,航天员成了今次春晚展现的国家主题。而少数民族、军队也是春晚众多戏码中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即便是承担娱乐功能的相声与小品,也要被赋予一定的主流价值宣教意义。综艺频道总监张晓海所说“因为它是春晚,它必须先有意义,再有意思。”正因如此,这也让春晚本身有点不堪重负,笑得有难度,包袱太重抖不起“包袱”了。
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春晚的电视信号可以传达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因此,春晚不只是做给国内的观众看,更是面向海外华人和世界。因此,春晚某种程度有了一种统战和外宣的功能。春晚成为一个窗口,向海外的华人和外国人展示中国人的幸福以及这个国家的发展成就。最近几年,春晚亦有了外文直播。央视将春晚翻译为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向外播出。
春晚在创办伊始,与当时的政治风气颇为吻合。纵然有“靡靡之音”帽子,但是李谷一的《乡恋》还是凭借民意的力量得以登上春晚的舞台。央视也因此被观众评价为“人民自己的好电视台”。对民意的充分尊重、思想解放以及领导们的开明思想,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政治气候的一个生动写照。
春晚也是出过很多优秀的语言类节目。幽默是少不了讽刺。一些以讽刺社会不良现象,针砭时弊的作品广受好评,如像《宇宙牌香烟》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讽刺的幽默变成了歌颂的笑声。安全第一的压力让语言类节目黯淡不少。不过今次春晚“你摊上大事儿”这样的节目又让人看到了一丝希望。
当中央开始转变工作作风、领导人的报道都开始生动活泼的时候,作为国家仪式的春晚,转变就成为了最切合时机,最符合潮流的举动。蔡明“我勒个去”的卖萌和吐槽、大量“基腐”桥段的设置、诸多选秀明星的启用,与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喜好都颇为贴合,无怪乎在微博上引起了“山呼海啸般的响应”。尤其蔡明的“吐槽”多达数十处,并且几乎全部采用流行词汇,俨然一位“腹黑大妈”,全面颠覆了“马大姐”的光辉形象,这无疑会并已讨好大批年轻观众
正如哈文所言,“春晚就是陪伴!我们希望这台晚会能让大家高兴,希望能把它作为除夕夜的一个电视伴侣。你看或不看,春晚就在那里!”即便我们吐槽他,我们嫌弃他,但是我们依旧会忍不住看他。因为春晚不仅是一个国家的仪式和典礼,同样也是我们每个家庭的。他承载着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随着网络的兴起,话语权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借助先进的网络手段,公民有了更多的发生渠道。社会风气也在发生改变,走向开明和放松成为一种趋势。人们开始从顺从权威转向解构权威,围观权威。随着这样的风潮兴起,人民并没有因为“去神化”而对领导人有疏离感,反而更加亲近。春晚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性仪式,解构春晚,是春晚逃不了的命运。但是春晚反而因此变得更有意思,解构也构成了春晚有机的一部分。习总曾说,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而央视春晚也要忍得了“吐槽”。
“那个时候办晚会是要冒政治风险的,每一次我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时任第一届春晚导演的黄一鹤这样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