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首页
  • 网站导航
  • 新闻客户端
  • 繁體
  • 登录
  • 注册
    • 孙中山在民国年间的香港足迹

    孙中山在民国年间的香港足迹

      在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先生一度出任临时大总统,至一九一二年四月一日始正式解职,离开南京。至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前,孙先生在民国年间曾数次踏足香港,其中可以一九一三年七月爆发的二次革命作为分水岭。
      2016-12-12
      《帝女花》《董小宛》戏里戏外

    《帝女花》《董小宛》戏里戏外

      笔者注意到,香港历史文化有显著的“遗民”情结。这可能是因为岭南居民,有很大一部分是北宋南迁、元军南下与宋王亡命九龙、清军入关乃至日寇侵华等不同历史时期,从“北方”陆续辗转迁居于此,就如历史上著名的东晋“衣冠南渡”。
      2016-12-03
      迎难而上:辛亥革命期间的孙中山

    迎难而上:辛亥革命期间的孙中山

      辛亥革命爆发时孙中山正身处美国,为革命到美国各埠镇宣传和筹款。为了钳制野心勃勃的袁世凯,孙中山在辞让的同时提出了附带条件,要求临时政府继续设在南京,而新总统须在南京就职并遵守《临时约法》。
      2016-11-13
      《百年斯文》:文化豪门的自白

    《百年斯文》:文化豪门的自白

      《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访谈录》以对谈方式,访问七名文化世家的后人,这些世家曾经显赫一时,人才辈出,时至今日他们的后人仍在各自的领域表现突出。被访的世家后人,忆述父执辈的言行教训,听他们娓娓道来,恍如重现世家的仪范和家风。
      2016-10-31
      港英政府对孙中山颁下的三个驱逐令

    港英政府对孙中山颁下的三个驱逐令

      孙中山曾九次乘坐客轮途经香港,然而在港英政府的驱逐令下,只曾两次在香港登岸。港英政府对孙中山颁布的三个驱逐令,每次都处于被动,而且每次在驱逐令期满与重申之间都有空档期。虽然这并不代表港英政府纵容孙中山在港逗留,却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局对革命运动的容忍态度
      2016-10-02
      康有为的香港足印

    康有为的香港足印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政局动荡,从体制层面作出全面改革的呼声甚嚣尘上,当中以康有为与梁启超师徒发起的“公车上书”与强学会的声势最为浩大,在一八九八年发动百日维新,史称“戊戌变法”,当中最为人熟悉的代表人物,必定是“维新派”的领袖康有为。
      2016-08-07
      陈香梅:海峡两岸开路先锋

    陈香梅:海峡两岸开路先锋

      陈香梅虽不是内阁成员,却是美国政坛最有影响的华裔第一女性。三十多年来,从甘迺迪到克林顿,先后八位总统对她有所任命。她是共和党内主任委员,并任共和党少数民族委员会主席。同时,她也是台湾在美国国会“院外集团”的重要成员。
      2016-06-26
      温德邦:香港飞行第一人

    温德邦:香港飞行第一人

      位于大屿山赤鱲角的香港国际机场南面的离境大堂,悬挂了一架仿古飞机。此仿古飞机是根据一九一一年首架在香港翱翔天际的费文型双翼飞机制作而成,被命名为“沙田精神号”,以纪念约一个世纪前查理斯·温德邦在沙田举行的香港首次动力飞行。
      2016-05-15
      舒德洛﹕战火青春的记忆

    舒德洛﹕战火青春的记忆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在日本广岛上空升起的第四天,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苏军百万雄师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在长达四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对日军发起强大向心突击。此时,年仅十八岁的塔·戈·舒德洛,跟随苏军奔赴中国东北参加对日作战,见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016-05-01
      魏源咏港岛“海市蜃楼”(下)

    魏源咏港岛“海市蜃楼”(下)

      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于一八四八年写下长篇叙事诗《香港岛观海市歌》,记录了他所见到港岛周围海上出现的“海市蜃楼”景观。作者“甫出港,而海中忽涌出数山。”现实的岛屿、海市的岛屿,浑然一体,珠联璧合,真假难辨。魏源还去了澳门考察,听了钢琴演奏。魏源为优美的乐曲所感染,应主人之请,当场赋诗赞美。
      2016-04-02
    • 孙中山广州蒙难记

    孙中山广州蒙难记

      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一九一八年夏,孙中山给列宁(Lenin)发去一封英文电报,无疑是经宋庆龄做了文字加工。电报说:“中国革命党对于贵国革命党员之艰苦卓绝奋斗,表示极大敬意;更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2016-12-11
      百折不挠的革命家

    百折不挠的革命家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首举彻底反封建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帝制”。宋庆龄回忆文章写道:“他对我讲过许多早年事情。”“他生于农民家庭……十五岁才有鞋子穿……幼年吃的是最贱食物,没有米饭吃,因为米饭太贵了,主要食物是白薯。”
      2016-11-20
      从点茶到抹茶 一片碧云凝白花

    从点茶到抹茶 一片碧云凝白花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用唐代中期诗人卢仝的诗来形容如今人见人爱的抹茶,倒是十分贴切。抹茶以绿茶为底,茶面青翠,泡沫细腻,口感怡人,不仅是日本人从古至今广泛饮用的主要茶类,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也广受欢迎。
      2016-11-08
      清朝三钦差南下港澳

    清朝三钦差南下港澳

      “百年之后看历史”,综合各方面因素,回看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耆英分别以“钦差大臣”身份,驾临澳门、香港的史实,可以看出:背依同样的综合国力,因为采取的战略战术迥异及带来不同结果,使得这两次相隔不过四年的澳、港之行,在国际上产生了绝然不同的效果、影响。
      2016-10-30
      近代文人笔下的早期香港

    近代文人笔下的早期香港

      笔者近来专门查阅鸦片战争期间和香港开埠初期,中国文人士大夫描写香港的相关文字。综览这些文字,无一不是对侵略者愤恨。一八四二年英国人进驻香港之后,香港一直牵动着中国人、特别是精英知识分子的心,成为抹不掉的心头之痛。
      2016-09-18
      1850年代洪仁玕的香港之行

    1850年代洪仁玕的香港之行

      一八五一年,广东人洪秀全于广西发动“金田起义”,继而建立“太平天国”。当时的香港已开始现代化,是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窗口。与太平天国后期发展息息相关的“干王”洪仁玕便曾三度前来香港,当中最后一次历时最久,亦对其影响最大;他所撰写的《资政新篇》更被誉为中国现代化的开山之作。
      2016-07-24
      两广总督张人骏与香港

    两广总督张人骏与香港

      香港第十四任总督卢吉(1858-1945)于一九〇七年七月二十八日至一九一二年三月十六日在任期间,两广总督(包括署理)一职由岑春煊、张人骏、袁树勋及张鸣岐四人先后接任,当中尤以张人骏(1846-1927)与卢吉的关系最为密切,为晚清的粤港交流写下至为重要的篇章。
      2016-06-12
      林则徐及鸦片战争史事新释(下)

    林则徐及鸦片战争史事新释(下)

      作为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诗人、文学家,林则徐的造诣是多方面的。他既是传统知识分子,也具备传统知识分子所缺乏的不少东西。比如持家理财方面,很值得读书人学习。
      2016-05-10
      一九三三年英国文坛泰斗萧伯纳访华之旅

    一九三三年英国文坛泰斗萧伯纳访华之旅

      萧伯纳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偕同夫人环游世界,游历欧洲、亚洲和美洲多国,历时一百二十八天,首先途经南欧、地中海、苏伊士运河、中东等地区;及后访问东南亚和远东的香港、上海和北平(今北京);完成远东之旅后再横越太平洋到美国;最后于翌年四月返抵英国。
      2016-04-17
      魏源咏港岛“海市蜃楼”(上)

    魏源咏港岛“海市蜃楼”(上)

      一八四八年,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写下长篇叙事诗《香港岛观海市歌》,记录了他所见到港岛周围海上出现的“海市蜃楼”景观。作者“甫出港,而海中忽涌出数山。”因为历时持久,海市的幻境出现了发展变幻的几大段落,经历了“雄城”、“大都会”两大场景。
      2016-04-01
    • 揭开清代奏摺的真相

    揭开清代奏摺的真相

      晋唐法帖,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清代奏摺,是清代官文书,以备受批评的所谓“馆阁体”书写,曾经几乎被人们摒弃于书法之外。清代奏摺纵高22厘米,正是以汉代“尺牍”为楷模,同时结合清代纸张规格,本着经济实用的精神而确定的。
      2016-12-07
      《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与民国才女

    《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与民国才女

      1933年9月,《大公报》设立《文艺副刊》,由杨振声、沈从文主编,每周两期,到1935年8月,共出166期。从1935年9月起,由沈从文、萧乾主编,扩大为每周4期,刊名为《文艺》。时下,很多大家以此为阵地,进行创作,文采诗艺喷薄而发。
      2016-11-18
      颐和园藏慈禧太后汽车

    颐和园藏慈禧太后汽车

      在颐和园文昌院博物馆中,陈列着一辆老态龙钟的汽车,这是当年慈禧太后的专属坐驾。这辆进入清宫的外国汽车,也像慈禧“老佛爷”一样,为颐和园留下许多历史之谜。
      2016-11-02
      爱泼斯坦笔下的宋庆龄

    爱泼斯坦笔下的宋庆龄

      爱泼斯坦与宋庆龄相交四十多年。爱泼斯坦说:“她外表柔弱,内心坚强。她一是原则性很强,二是非常谦逊,即使是年轻人和地位不高的人,同她在一起也不感到拘束;有的人第一次见她,有一点不自然,什么话都不敢讲,但是五分钟过后,就放松了。”
      2016-10-16
      傅莱:晋察冀抗战岁月

    傅莱:晋察冀抗战岁月

      傅莱是奥地利医生。一九三九年一月,为逃避盖世太保追捕,他抵达中国上海,后奔赴晋察冀抗日前线。晚年,他多次对儿子谈起:“一九四二年初至一九四四年底,这三年时光,是我人生最艰难、最危险的时期,也是我最有激情、最幸福和最为怀念的时期。”
      2016-08-21
      朱成甲隐身二十年 还原李大钊

    朱成甲隐身二十年 还原李大钊

      正在埋头撰写《李大钊传》(下)的社科院历史学者朱成甲说,研究李大钊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文献缺失,与之相比,以往对其文献的误读才更伤脑筋。以李大钊的七律《忆天问军中》为例,误读了半个多世纪至今不绝如缕,八十四岁的朱老把这首诗讲给记者听……
      2016-07-10
      斯诺:美中人民友谊架桥人

    斯诺:美中人民友谊架桥人

      一九三六年,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关键一年。这年六月,经宋庆龄介绍,斯诺踏上了对他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旅程,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位西方记者。
      2016-05-29
      林则徐及鸦片战争史事新释(上)

    林则徐及鸦片战争史事新释(上)

      从生前到身后,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只有林则徐是几近完美、始终受到肯定的人物;他更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堪称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第一位仁人志士!
      2016-05-09
      甘扬道:战地绽放爱情之花

    甘扬道:战地绽放爱情之花

      甘保中父亲名叫甘扬道,来自保加利亚,为国际援华医疗队负责人之一;母亲张荪芬是中国人,曾在燕京大学学习护理专业。抗战烽火年代,这对异国青年在图云关相遇,绽放出绚丽的爱情之花。
      2016-04-03
      北里柴三郎与耶尔森

    北里柴三郎与耶尔森

      纵然北里柴三郎在香港的鼠疫研究中出现误差,但他在其他医学领域上仍有杰出贡献,因此被喻为“日本细菌学之父”。时至今天,北里柴三郎和耶尔森分别在日本和越南各有以他们命名的私立大学,以兹纪念。
      2016-03-20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举报投诉须知| 诚聘英才|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京ICP备130493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014号
Copyright 2012 - 2016 Takungpa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