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是中央国家机关的十八大代表,他此行是在山东济南举办讲座,向市民和大学生讲授人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即使是降速后的高铁,从北京到济南依然只需要1小时32分。谈到中国经济,蔡昉和很多人一样,认为适当放慢速度是好事,也可以实现2020年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
争论未完红利已失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抚养负担持续降低等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种种“红利”,到今天事实上已经逆转。2004年起,不断涌现的“民工荒”、“涨薪潮”验证了蔡昉“中国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向短缺”(刘易斯转折点)的看法。这种观点在2006年曾引起很大争议,当时很多人还沉浸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传统认识中。
蔡昉曾经预测人口红利在2013年消失,但现在他更倾向以15至59岁而不是15至64岁做劳动年龄人口的测算。“因为在中国60岁之后就业的机会微乎其微。”据此计算的结果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于2010年结束。
从刘易斯转折点到人口红利消失,两个转折点之间日本有30年调整,韩国也有40年时间,“而我们对这两个转折点的共识还没有形成。”
超越潜力终会受伤
“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就像你的运动能力,可能你的速度已经达到潜力极限,但广告商的压力、社会公众的期待、国家荣誉都要你继续超越它,最终的结果……”在讲座中,蔡昉以伦敦奥运会上刘翔亲吻栏架的照片向听众说明,“也许偶然还可以超越,但终究会“受伤”。”
他有两个结论:一是潜在增长率不应该被实际增长超越、长期背离;二是潜在增长率本身可以提高。据测算,“十一五”潜在增长率是10.5%,“十二五”是7.2%,“十三五”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五年将降为6.1%。“从全世界看,6.1%也是不错的速度。”
经济放缓时,总有人说城市化的大量需求、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发展空间,可以作为新增长点。“这是典型的试图用需求来刺激实际增长、超越潜在增长的思路,会导致扭曲,造成产能过剩,偏离比较优势。”蔡昉被外界视为“中南海智囊”,但他依然会直言政府可能犯错:原本应对宏观周期的刺激政策会让政府感到投资很有效,与产业政策结合,把短期调控变成长期、经常使用的政策。
“政府应该关注生产能力,保持经济增长的供给因素,不要过度采取刺激需求的办法。”
改革不可“无为而治”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林毅夫最近提出,中国未来20年仍有年均增长8%的潜力。蔡昉认为对林的乐观不能简单是看对还是错,要看是用什么手段达到。若以投资推动,他并不赞同,因为“当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资本报酬就开始递减”。1994年,林毅夫曾与蔡昉、李周合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和经济改革》。
蔡昉认为,今年中国设定7.5%的目标,正是顺应潜在增长率保持现有水平,内需可以满足增长,正好减少对外需和投资的依赖,实现经济再平衡。“不过度干预市场,但不意味政府可以“无为而治”,要做的事情有很多。”
户籍制度就是可以立竿见影的改革之一。蔡昉强调这可以稳定劳动力供给,直接提高潜在增长率,同时也改善消费,推进经济再平衡。更重要的是农民工主体已是第二代,要避免成为不安定因素,在群体性事件中推波助澜。“户籍制度要渐进式改革,但必须有实质性推进。”他认为在不可能所有人都得到城市身份时,缩小城市之间、城乡之间户口含金量的差距,提供比较接近的公共服务,可以在户籍制度彻底改变后,让人们的选择更加理性,避免集中到少数几个大城市。
同时,教育的发展、国企的定位都是提高潜在增长率的机会,产业内、行业内应当允许资本、劳动力甚至土地是流动的,允许有效率的企业生存和壮大,兼并其他企业,而让长期没有效率的企业死去。
经济政策事关大是大非
胡锦涛在“7.23”讲话中说,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蔡昉认为,一旦“馅饼”不再做大,人们更多转向“分馅饼”时,由于每个人的谈判地位和权力不同,收入差距将真正拉大,带来危机。因此,能否采取正确的经济政策,在今天已经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关系到中国的长治久安。中央要超越地方诉求,遏制追求超越潜在增长率愈演愈烈的情况,通过顶层设计,在评价考核干部政绩方式等更多领域改革。
2007年世界银行《东亚复兴》报告第一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并推荐了防止落入陷阱的改革领域。“报告也给出了一个真实但不鼓舞人心的说法:所有这些改革都需要十年或更长时间才能见效。”蔡昉说,“改革不能过于功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