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央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到“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的提出,再到今年7月作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这一系列的政策表明“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动力。
入选中共十八大的2270名代表中,一线科研人员比例显著增加,仅中科院在京地区就有10人入选,较十七大增加了两名。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从事微波遥感工作30多年的邵芸就是其中一员。她认为,科研学者代表的增加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科学技术和人才的重视,自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来,中国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生了彻底转变。
10年间,在国家战略利益制高点的前沿科技领域创新上,中国取得了载人航天、卫星导航系统、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载人深潜器等一系列重大突破,邵芸所从事的遥感科研工作也见证了这十年科技创新的巨变。
遥感分析图协助汶川救灾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恶化和社会鸿沟加深的情况不断加剧。在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这一重要课题下,生态资源的维护和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十七大报告中,中央首次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提出,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的确立。邵芸认为,遥感作为重要的地球观测技术,能够及时提供生态环境指标与状态信息,帮助政府在污染治理上采取科学的有效措施,像北京奥运会期间单双号的限行政策,就参考了中科院遥感所对大气质量变化的监测结果。
汶川地震让公众第一次认识到遥感对自然灾害监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作用。邵芸回忆说:“当时遥感所是第一个向国家提供关于都江堰房屋损失情况雷达遥感数据报告的,也是第一个向国家救灾部门提出北川地区滑坡堰塞湖问题突出,可能是受灾更为严重的地区。”
很多政府部门像海洋局、气象局、林业局、国土资源部、减灾委等都有运用到遥感技术。比如地震后的灾情评估,近期发生的很多海洋污染事件,地面沉降问题,耕地变化等。自十七大以来,有关林业用地和耕地变化每一年就要求做遥感分析图,这些数据成为国家维持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条件。
专项政策促中国遥感发展
近日,中国首次出口委内瑞拉的遥感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遥感卫星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也是在过去10年中遥感应用技术从弱到强的见证。
邵芸表示,中国遥感技术从早期使用国外的遥感数据,到现在拥有先进的遥感卫星和航空遥感系统,从应用角度上看已跟国际基本同步。而近期出台的很多专项政策均涉及了遥感卫星未来的规划,可以说中国的遥感应用已进入到一个“黄金期”。
邵芸指出,我国将在未来的几年内发射自行研制的SAR卫星,今年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这项工程将统筹建设基于卫星和飞机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与其他观测手段结合,2020年可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全球覆蓋的对地观测能力。
科技创新需人才激励机制
“我一直说人才是种子,而营造的工作和文化氛围是土壤,创新型国家建设首先需要的是改良我们的土壤。”十年来,中央出台的各项人才计划吸引大量海外人才回国发展。邵芸认为,国家在引入人才后,也要给予他们一个真正好的发展环境,在政策上做好激励人才机制,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
“现在有一个说法,我们不是科学家,而是科普学家,很多时候在重复前人工作。”邵芸表示,国家科学研究的硬件环境是很好的,但应该形成一个激励机制去解决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现在很多的科学家把时间都浪费在争项目、对付审计人员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科研或到大学授课。只有创造环境让科学家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宁静的心态搞科研工作,尊重科学家的想法并鼓励支持他们的创新性思想,才能让人才发挥最大效应,我们国家才能真正成为创新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