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淀区法院与宋鱼水会面时,她刚从庭审现场匆匆赶来,合体的西装上别着一枚天鹅胸针,内衬浅粉色毛衫,庄重中不失柔和。十月的北京天气已凉了下来,宋鱼水的声音因为感冒有些囔,却并不妨碍她认真的讲述,「经过30年的改革历程,中国现在进入了一个特别『质』的阶段,大家追求精细的生活、职业化的管理、专业的理念和方法,市场和法律的精神越来越主流化。」说到这,宋鱼水话锋一转,但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完成现代的转换,在东西方法律文化的比较中完成中国与西方的区别,是法治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法律面前坚持传统
对于中国的法治进程,实施的路径和方法上存在不同的见解,法律工作者的认知又往往与一般公众的期待不一致。宋鱼水认为,国内法制建设在30年内逐渐起步,有一个文化转型,累积共识的过程。她指出,中国有五千年的治国文明,最注重以和为贵,我们不能固守传统,可也不能抛弃传统,关键是传统的底线能不能被现代采纳。现在道德与法律、人治与法治的争鸣很多,但实际审判中,在刚性的法律规则前提下还要坚持传统文化。
宋鱼水用自己的审判经历现身说法,「我曾经手一个侵权纠纷,两个人是大学同学,却反目成了冤家,可案件的证据鉴定过程极为复杂,如果官司打下去只能让他们两败俱伤。」宋鱼水说,考虑到社会效果,她认为案件的理想结果是调解而非判决,最终技巧性地让原被告双方认识到官司打下去没有赢家,进而体谅对方的立场握手言和。
她认为,西方先进的法治经验当然值得借鉴,但东西方文化的区别亦应正视。她以新诉讼法中证据制度的修改举例,「我们在证据制度中加强了对证人权利的保护,这很好,但西方的这一经验是建立在证人出庭率高的前提下的,中国应当思考怎么解决证人出庭率的问题、证人不做伪证的问题,而不仅是证人权利保护的问题,这就是完成东西方文化区别的问题。」
她认为,倘若这两个角度能比较好地完成,中国的依法治国方略会更清晰化、具体化、可执行。
多渠道解决纠纷
「一定要给基层法律工作者创造一个实验的空间。」她说,基层的改革长期存在,而社会科学需要尝试,预设实验的空间、由个案到规则,许多问题会因此迎刃而解。
她介绍,海淀法院的经济庭和资产庭与北京民营企业家协会相互对接,一些案件由企业家协会出面调解,类似国外的民间仲裁,「正所谓商人纠纷商人解」,这创造了纠纷解决的多元渠道。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诚信、契约精神等的要求,都需要法治的保障,社会对法治也确乎越来越有共识。谈到自己对国内法治进步的感受,宋鱼水介绍,过去办一个案件只能翻来覆去地研究法条,查阅很有限的案卷,现在在网上一查就有非常多的资料和学术观点,依法办案的资源空前丰富。同时社会对法治的支持也是空前的,每一次民众意见的聚集推动着法律的完善,谈到法治人们都有系统的见解,近年来的历次修法人们参与的活跃程度也是过去很难想像的。
「最重要的是,不仅大家的维权意识增强了,法律的理性文化也在增强,过去舆论监督对法官的压力很大,现在大家都认识到司法公开和让法官独立办案同样重要。」她指出,如今中国已经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积累,在争鸣和批评中,中国的法治波澜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