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学记和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是北京市新增加的两名学者界十八大代表。作为海归学者的一员,张学记的经历很具代表性。他说国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科研环境的持续改善,令和他一样的众多海外人才愿意放弃优厚待遇,选择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的发展。
48岁的张学记在生物化学传感器领域成就杰出,他所研制的智能化多通道自由基监测仪器属世界首例,他的研究成果涉及从航天到医学等不同领域。因成就卓著,张学记被美国世界精密仪器公司任命为高级副总裁、首席科学家。不过受制于国籍限制,有许多科研项目他并不能参与。公司多次表示希望张学记加入美国国籍,他都不为所动。
“千人计划”促成回国
2009年,事业正处于黄金期的张学记决定回国。促使他回国的大背景是2008年中国开始启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此前一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入十七大报告和新党章。
作为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张学记负责组建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研究中心。尽管回国后的待遇不比国外,但和大部分回国人才一样,张学记说不是为待遇回来,他更看重的是机遇。
截至2012年7月,中国已分8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800多人。今年9月,11部委又联合出台《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面向国内各领域遴选1万名拔尖人才。“千人计划”及“万人计划”令中国迎来“人才回流”的高峰。
基于知识产权和保密制度,张学记回国后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他用3年时间一手创建实验室。为打造一流的科研团队,他从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知名高校引进优秀科研人员。目前,中心承担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10余项其他各类基金课题。
过去十年,中国对科技投入每年保持20%的增长速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比十年前增加了六倍。当下的科研环境,与老一辈海归回国时已不可同日而语。以张学记的团队为例,“我回国后团队申请了十几项基金,总共1000多万元。包括“千人计划”的第一批550万元启动基金,总共将有2000万启动基金将陆续下拨到位。”
科研评价体系待调整
张学记认为,改革开放初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近十年来提出的科技兴国、人才强国,再到近期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都体现中国在尊重知识和人才方面的进步。
在他看来,国内有些硬件设施和条件已经接近甚至赶超国外先进水平。在美国《分析化学》杂志上,中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量从2000年以前的一两篇,到现在每年100余篇,发表论文数量跻身世界前列。
张学记认为与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关。他表示,国外看是否有技术创新,在应用领域是否有效率,但在国内很多是行政式的评价,不看重应用而是看有几篇文章,对人才的评价体系过于量化,看有多少专利、获了多少奖。他强调,让研究成果成为被市场接受的产品,才会使其价值最大化。
张学记正牵头研制基于传感技术的癌症早期诊断系统,系统研制成功癌症可提前18个月被检出。“目前正在申请临床试验,未来2至3年内便可投入应用。”这一成果一旦应用于临床,将成为世界医学领域的重大进展。
古人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学记说,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理应尽自己所能为国家做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