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女童摔婴案的新闻热潮慢慢淡去,父亲性侵女儿的案件不时发生在街头巷尾、挑战传统伦理,《爸爸去哪儿》第一季节目即将步入尾声,“爸爸去哪儿”在广受民意推崇的同时,如何做个好“爸爸”成为直击每个人、每个家庭内心的尖锐问题。如何做个好爸爸?不再是简单的家务事,难倒每个家庭,更拷问整个社会……
“10岁女孩25楼抛童”案已于12月4日被法院受理。原告诉称,2013年11月25日下午,被告李某在电梯中摔打原原,后又在自家阳台(25楼)将原原甩到楼下,致使原原受伤,伤势严重。
10多岁女孩的行为固然让人心惊,然而其背后的家庭教育因素更该令人正视。这位父亲对案情的诡辩、对女儿行为的解释都避重就轻,认为伤害男婴是女儿“表达感情的方式”,却未深刻认识到家庭暴力对女儿的内心伤害,和关注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事件刚一发生,女孩的母亲便带着当事女孩去往外地“避难”。
闪烁其词、推卸责任,这是一个父亲在女儿出事之后的态度,一走了之、自我保护,这是一个母亲在面对女儿犯错时采取的方式。
变态男子趁妻子不在家之际,竟然对自己13岁女儿实行性侵,女儿在学校寝室感觉肚子胀痛,最终送医院途中,产下死婴,才被迫说出了自己兽父强奸自己的行为。据介绍,该男子对女儿已经性侵了200多次,主要是利用妻子外出或出差在外的间隙,对自己的女儿下毒手。
“10岁女儿被父亲强奸沉默6年多次受害”、“禽兽父强奸女儿长达6年 怎配为人父? ”、“父亲看色情片强奸2亲生女 难忍性欲致女儿下体流血不止”类似的标题和新闻屡见不鲜,成为近年来社会新闻的常态。令人忍不住叹息,“父女关系”竟呈现出如此奇葩的一面,丧失伦理道德的“强奸”行为破坏了原本亲密友爱的父女关系,更挑战社会道德底线。
5对明星父子一起参加录制的《爸爸去哪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这档节目为什么火爆?它展现的是行色匆匆、忙忙碌碌常不在家的爸爸们。
这档节目选择的父亲是在娱乐圈等行业较有知名度的明星爸爸,他们的忙碌相比一般家庭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节目中也暴露出爸爸与孩子之间相处较少、了解欠缺的问题。对孩子的饮食不了解、做法不擅长、穿衣不注意、睡觉不细心等等细节都被揭露,平时生活中“爸爸”的疏忽和欠缺一下子暴露了出来。
伴随着节目的进行,五位爸爸的行为言语和教育方式也成为观众和舆论热议的焦点。小到对女儿的穿衣梳妆、给孩子做晚饭热牛奶,大到教育孩子如何与人交流、如何独立完成任务以及如何和其他小朋友们相处,都成为电视中爸爸和孩子遇到的问题,也带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们欢乐和思考。在节目中广受好评的张亮就是因为在平时的生活和照顾中,做饭拿手、照顾孩子细心、对女孩子关爱等等优点而被节目中的孩子们和电视机前的广大观众所喜爱。
郭涛的“爷们儿”教育方式、“超级奶爸”林志颖事无巨细、张亮与儿子“哥们儿”般的交流,田亮女儿犹如“女汉子”的性子、王岳伦对女儿的宠爱等等都直接播放在观众面前。在节目中,爸爸们对孩子的性格脾气、待人接物非常关注,教导性的语言和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也被广大观众所赞同或议论。
值得注意的是,《爸爸去哪儿》其中有一期有个环节是“换爸爸”受到很多学者和网友的质疑批评。除了探讨“换爸爸”的概念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外,人们更多表现出对“换爸爸”之后让自己女儿和其他爸爸一起午休一起睡觉的争议。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人们对女孩儿在社会中的安全感的焦灼,和对畸形的“父女”关系的担忧。
同样,电视上明星爸爸的“缺陷”也被摄像机放大播放出来,在人们津津乐道的议论谁家小孩可爱,谁是最强奶爸的同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亲子关系的价值也在逐渐普及。《爸爸去哪儿》的热播甚至还激发了一轮“生子热”、“亲子热”。
然而有意思的是,这档节目的观众多为女性,这也表现出在节目中暴露出“爸爸”角色的疏忽和缺席的同时,现实中的“爸爸”依旧缺席。现代社会,忙碌的生活节奏和工作氛围,以及较大的生活经济压力甚至使得家庭爸爸和妈妈双方缺席,出现越来越多的爷爷奶奶带孩子、阿姨保姆带孩子的现象。
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对孩子的生长将是一辈子的影响。
才女林徽因的才情、禀赋乃至个性,在一定程度上,都来自于父亲林长民。
林徽因自幼深受家学影响,尤其是受到父亲的教育和熏染。他们父女之间的关系,正如徐志摩在《伤双栝老人》中所说:“这父女不是寻常的父女”。他们父女之间更是知己,是父亲教女儿林徽因放眼看世界。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林长民游历欧洲,让她接受了中西两种教育。
而在女儿林徽因的婚姻大事上,父亲林长民主张女儿选择梁思成,放弃徐志摩。知女莫若父,这一抉择,林长民完全是站在林徽因的角度。梁思成的君子之风,徐志摩根本无法替代。
正是父亲林长民的早期教诲,用他放眼世界的大家言行和思想,将一位自幼聪颖出众,美貌不群的少女,培养成一位中国古建筑学家。
胡适生有二子一女,长子取名祖望,次子思杜。他在《我的儿子》的文章里说:做父母的,对子女绝不可居功,绝不可示恩,千万不可把自己看作“放高利债”的债主,而要彻底解放孩子。所以,他一直主张让孩子过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胡适的“教子经”中最突出的一是不把养儿教儿视为自己对子女的恩赐;二是鼓励甚至逼迫孩子在独立生活中学会承担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
刘少奇的长女刘爱琴在读大学时,有几次周末要回家,自己打电话要车接。刘少奇知道后很严肃地告诉她:你不能再要车了。我坐车是工作需要,你给汽车库打电话不合适。回家路远不能走,坐电车和公共汽车不一样吗?
曾主管国家经济工作长达26年的李先念,不许孩子经商。他的女儿李小林说:我爸爸要求我们做普通人的工作,不要当官,不要赚钱,更不要出名,把工作做好就行了。这就是我们的家风。
名家、领导对家风的严谨,对子女的严格,都为我们塑造了良好的榜样和参考。
社会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人类经历了母系社会,经历了父权社会,在更为提倡自由、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教育子女、孩子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追求什么样的人生越来越多的夹杂着社会的因素和时代的背景。
父母的困惑,家庭的困惑,越来越多的成为社会的纠结。
在过去的年代,父母能做到的是让子女能健康的长大;再后来,父母教导子女能做个好人,能诚实善良;再到后来,父母要求子女成龙成凤、光宗耀祖;再到如今,在当下现实,则变得越来越复杂。
2009年9月16日,北京的一个早晨,儿子李阳扶起了一位摔倒的老太太,可是,没有感谢,有的是对方到法院起诉李阳,要求赔偿。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李航赔偿对方七万五千多,最终调解赔偿五万。
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教育儿子李阳要遵守规则,要助人为乐,要尊老爱幼,要言出必行。然而,这起与“彭宇”案极其相似的事件给这个家庭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破坏。从此之后,“自行车”、“交通事故”、“助人为乐”等等都成为家庭的敏感词。
父亲李航的观点变了,“我要告诉小孩,你走你的,作壁上观,不要折腾那么多事。”并且计划以后,要让孩子出国,在大学毕业之后。
一百多年前,鲁迅在《新青年》撰文: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当是时也,千年帝制瓦解不久,旧秩序被颠覆,新秩序却迟迟没有建立起来。如何做父亲,看似小问题,其实大有深意。 在过去的父权社会中,老子对儿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新文化运动,把“儿子”从礼教束缚中解脱出来,用鲁迅的话说,父母要“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孩子可以“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一百多年过去,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如今的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存在诸多我们无力改变的问题,存在着诸多与规则相悖的情理。很多规则和价值观由我们自己建立,也由我们自己打破。
父母教育孩子要诚实,却在现实中屡次受骗;父母教育孩子要遵守规则,却发现满大街都市闯红灯、都是逆行的行人车辆;父母告诉子女要诚实自律,却发现班级中老师要求学生互相监督打小报告;父母教育孩子要清白公正,却在教师节到来时面临着家长学生争着送礼给老师的现实……
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该如何做父亲?让孩子健康长大,教会他们自我保护,教给他们做人的原则,交给他们成功的秘诀,教给他们追求幸福。这是家庭教育问题,却越来越多的牵扯到社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