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
第 44 期

苏共机关报——《真理报》的前世今生

   
一份上世纪50年代的《真理报》头版
导语

《真理报》,是1918年至1991年间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1991年被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叶利钦下令关闭,但同名的报纸不久就开始发行。原《真理报》的大部分职员于1999年加入了新创建的网络媒体《真理在线》(Pravda.ru)。  “真理在线”目前是访问人数最多的俄罗斯新闻站点,它与俄罗斯国内正在发行的《真理报》没有任何关系。俄罗斯国内还有多份同名的报纸一直在发行。

    据《真理报》最早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人托洛茨基于1908年10月3日创建于奥地利维也纳,针对俄国工人发行。早期的《真理报》为避免沙皇政府的新闻管制,全部在国外刊印,再偷运入俄;编辑人员除托洛茨基本人外,在不同时期还曾包括维克托·考普、阿道尔夫·越飞和马特维·斯科别列夫;其中越飞和斯科别列夫家境富有,是报纸的主要财政来源。

    《真理报》建报之初,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而托洛茨基本人则自称“非派系党员”,所以他领导下的《真理报》致力于团结党内各派,编辑审稿时总是竭力回避那些容易在俄国流亡国外人士中引起分裂的话题,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俄国工人感兴趣的问题上。这一时期的《真理报》接近工人,内容生动通俗,在俄国国内相当受欢迎。

    1910年1月,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召开了一次罕见的全体会议,党内各派的代表均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起草并暂时地通过了一份旨在重新团结全党的协议。协议中确定托洛茨基的《真理报》从此从社会民主工党中央获取资金,并成为党的一个中央机关。党内布尔什维克派主要成员、列宁的密友加米涅夫的也被选为编辑部成员。但同年8月,党内纷争再起,迫使加米涅夫退出了编辑部。1912年4月22日,维也纳《真理报》宣告停刊。

    1912年5月5日,根据列宁指示,真正代表俄国民众意愿,阐述布尔什维克革命主张的政治性日报《真理报》在圣彼得堡问世。创刊号为对开大报,共4版,不登照片和插图,只有文字稿。《真理报》的第一位主编是斯大林,“斯大林”这个名字第一次在报纸上出现。他亲自撰述创刊词,指出《真理报》的政治纲领是:在劳动群众中,散播关于工人阶级的朋友和敌人的真理,保卫工人事业的利益。创刊号经费来源于工人们的捐款,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工人报纸。鉴于其权威性,《真理报》创刊日——5月5日后来成为苏联新闻节。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尽管受到沙皇政府的审查,《真理报》仍然可以合法地发行,直到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才被当局彻底关闭。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统治,令《真理报》得以重新开放。随着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四月会议上的最终获胜,《真理报》的立场开始基本遵从着列宁的观点。十月革命后,《真理报》发行量上升到每日10万份。

    布尔什维克的举动令《真理报》的原创始人托洛茨基极为不满,认为是对他“自己的”报纸名字的公开篡夺。1913年4月,托洛茨基在给格鲁吉亚孟什维克领导人尼古拉·齐赫泽的一封私信中愤怒地谴责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们的行为。直到1921年之前,托洛茨基和党内其他领导人都对这封信的内容守口如瓶,直到1920年代初托洛茨基失势,信的内容才被得以传播。1924年,这封“恶毒攻击列宁同志”的私信被托洛茨基的政治对手公之于众,托氏从此被布尔什维克视为列宁的不共戴天之敌。

    尽管列宁和他的布尔什维克同志们在十月革命夺权前编辑过多份报纸,编辑地遍布俄国内外,但后来苏共官方只承认1912-1914年的《真理报》和1900-1903年的《火星报》为后来的中央党报《真理报》的前身。至于托洛茨基才是《真理报》的最早创办者这一事实,则因为托氏后来与列宁的决裂而被掩盖近70年,直到1980年代末在戈尔巴乔夫总统发动的“改革”运动中才被苏联的历史学家们重新提起。

 

1908年《真理报》由托洛茨基创于维也纳

    1918年3月3日,《真理报》报社随苏维埃政府一同迁至莫斯科。从那时起,《真理报》就正式成为了苏共官方出版物,或称“中央机关报”,负责向外部传达领袖的精神,宣布政策及其变化等等,直到1991年被解散。直到1989年之前,全苏联的所有国营单位、军队单位和其他组织都被要求必须订阅《真理报》。

    苏联共产党给《真理报》的待遇很高。1929年,斯大林曾明确指示,《真理报》“可以审查监督其他报纸”,这奠定了《真理报》“报中之报”的核心地位。

    全盛时期的《真理报》,发行量在世界大报中名列前茅,拥有日销量1100万份的骄人成绩。世界上有153个国家订阅该报,有10个国家将该报译成本国文字发行。它有1支庞大的驻外记者队伍,分布在40几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真理报》经费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充足宽裕,其报价低廉,最初为2戈比,最贵上浮到4戈比,绝大部分由党员和机关订阅,最低年收入也有1.245亿卢布,利润全部上交苏共中央。《真理报》为对开6版,全年出报,版面严肃,刊登大幅文章,报头印有列宁勋章和十月革命勋章,表明报纸在不同时期所获取的殊荣,题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几个字仿佛铿锵有声。

    全盛时期的《真理报》有几个显著特点:它有严格的选题计划,重头文章早在1周、1个月甚至1个季度以前就已确定,一般不随便更改计划;其60%的篇幅是提前2天以上安排好的,头版不是留作最后新闻用,而是专门用来刊登党的新闻、社论、经济成就和外国贵宾来访的消息;它不存在商业市场,无须招揽广告;报纸对消息报道的选择不是对世界事件的反应,而是对政治程序和政治上轻重缓急次序的反映。

    苏联由中央到地方,至上而下形成了1个层层监控严密有序的金字塔报业体系,而《真理报》享有党所赋予的特权,雄踞塔尖,成了苏联新闻理论最忠实的实践者和领导者。无论是国内战争、战后恢复经济时期,还是卫国战争时期、经济发展建设时期,包括斯大林肃反时期,《真理报》将党报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初期,报纸注意的重点是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顽抗;随之,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5个五年计划,《真理报》宣传中心改为:解释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动员群众参加经济建设,向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进一步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揭露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阴谋破坏,反抗法西斯侵略,巩固国防,调动人民的爱国热忱,保家卫国;同时,报纸也反映了苏共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揭露托洛茨基、布哈林、李可夫等人所谓反党集团的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

    “我们的报纸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展开进攻,并且积极反对某些文学、艺术和其他与苏联社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的观点”(见1968年5月5日《真理报》社论)。苏共20大以后,《真理报》在国际宣传上不断地为鼓吹苏联的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而效劳,包括勃列日涅夫的“有限主权论”和一整套的勃列日涅夫主义。

    虽然《真理报》和所有其它苏联报纸的内容都被编辑们严格控制着,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可能从报纸中洞悉事实真相。许多读者非常精于揣摩故事真相。一篇新闻报道的遣词造句往往是猜测其真实含义的重要线索。        

苏联时期位于莫斯科的《真理报》大楼
03
苏联解体后:《真理报》分崩离析、风光不再

    1991年8月22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共产党解散,包括《真理报》报社在内的所有共产党资产收归联邦政府。叶利钦的命令并未受到来自《真理报》编辑、记者们的反抗,这些人在几个星期后就注册了开办了一份新的报纸,名字仍叫《真理报》。

    几个月后,报纸的主编谢列兹尼奥夫(后来的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将报社卖给了希腊Yannikoses集团,继任的总编亚历山大·伊利因将报纸的注册商标、获得的列宁勋章和注册证书交给了新主人。然而之后编辑部却发生了严重分裂,造成在1991年以前就加入《真理报》的记者90%辞职。这些记者另外创建了一份同名报纸,但不久就迫于政府压力关闭。1999年,在原编辑瓦迪姆·戈尔谢宁和维克托·林尼克带领下,在上次报社分裂中辞职的记者们创建了真理在线,这是网上第一家俄文媒体。

    也就是说,如今俄罗斯有两份《真理报》:纸质《真理报》和“《真理报》在线”。《真理报》与“真理在线”没有任何联系,但双方记者常有来往。《真理报》分析事件持左翼立场,而“真理在线”则持民族主义立场。

    在亲共的希腊实业家资助下和久加诺夫的率领下,《真理报》再度成为今天俄罗斯杜马成员之一的俄共党报。而“《真理报》在线”则完全是一份与之风马牛不相及的通俗娱乐报纸。两家《真理报》还曾经因争夺冠名权而闹上法庭,但不了了之。今天市场上仍然可以见到的《真理报》,列宁头像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又赫然出现在刊头,是一份具有倾向性的俄共党报,是左派思想发展的公开讨论阵地。          

    据2008年6月的统计,该报目前发行量有10万份。相比苏联时期1100万份的历史,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如今打破垄断的俄罗斯报刊市场上,也算站住了脚跟。          

今日“《真理报》在线”网站首页截图
   《真理报》和真理有什么关系?在乔治·奥威尔的小说《一九八四》中:专门制造假新闻的部门被冠名为“真理部”。真理部主要负责根据现实和宣传需要,改写历史文献、报纸和文学著作。冠以真理之名,恐怕只是在人为地制造真理。倘若昔日当权者当真掌握了宇宙真理,其机关报《真理报》也不至于沦落到今日境地。

你怎么看苏联《真理报》沦落到今日境地?

 历史潮流  
 颇为惋惜  
 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