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年,1952年9月6日在香港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91年任香港立法局委任议员,1995年任香港工业总会主席,1997年任香港行政会议成员,2007年任政务司司长。2012年3月,成为香港行政长官选举候选人。

我的看法就是香港大多数人都期望能够大家求同存异,能够推行一人一票选特首的普选。但是在过程当中,大家都需要有一个心态,这个心态就是有一个包容、尊重多方的立场,最重要的原则性就是要在基本法的框架下,建立普选,这个普选也要按照基本法,按照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来推行的。

内地同胞到香港来,他是喜欢什么呢?他是喜欢香港品牌,到商店去买东西假货很少,另外他也喜欢香港的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所以我们香港人应该是能够有提供这样一个城市,让人家无论在内地的朋友、外国的朋友,到香港来旅游、探亲、经商的,应该是非常满意,有这样的成果的。

我相信上海的自贸区对香港来讲,有机遇也有挑战。这个机遇当然就是国家发展的那么快,服务业在内地发展的机会、空间非常非常大。香港在服务业方面是我们的专长,所以这对香港来讲是一种机遇。但是同时,上海的自贸区也是一种挑战。但是有竞争是好事,因为良性的竞争能够鼓催各方面,能够更加有竞争力。

作为一个地区的领导,必须要有一个凝聚社会力量的一种能力,因为一个人无论你多能干都是一个人的能力,都是只有一个人,但是能够凝聚社会上下一心,去朝一个共同目标去发展的,这个是作为一个地区领导最重要的一种力量。这个是叫“三有”,就是有这个能力来凝聚社会共识,有团队来执行,有朋友来支持。

内地学生到香港来念书,香港学生到内地去念书,更多交流,促进双方的了解,能够帮助双方不断在融合上面能够进一步。我认为更多香港学生能够认识内地学生,他们的素质,他们的跟香港人的互动,这个对香港学生未来在国家全盘经济发展方面,能够全方位地认识是非常有帮助的。最起码我希望他们的普通话讲得比我更加好。

我对香港的期望,是期望看见香港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对香港市民,他们都充满希望,对于国家来讲,他们充满期盼,期盼国家能够深化改革开放,能够深化国家全力建设小康之家,我自己有一个梦,已经实现了,就是我们现在中国人在国际舞台能够抬起头来,这一个梦,我自己已经履行了。

唐英年接受大公网访谈实录

记者: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2014年全国两会大公访谈特别节目《星耀香江》,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全国政协常委、香港特区前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先生,唐先生您好!

唐英年:你好!

记者:首先请您跟我们大公网的网友打一个招呼好吗?

唐英年:各位大公的朋友,大家好!

记者:唐先生,今天见到您我就见到了大家传说中的“唐氏微笑”,您一上来就给人非常温暖的笑容。您的名字对于我们来讲并不陌生,非常熟悉。两会之际,您对于两会来讲是一个新人,您是新一届的政协委员,然后是全国政协常委,这两个角色之间您去看两会,有什么角度上的不同吗?今年两会,您作为常委的话,有哪些新的建议呢?

唐英年:我是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但用香港人的话应该叫作“新丁”。

记者:“新丁”,您客气了。

唐英年:就是新人,所以我还是处于一个学习的心态,因为虽然我过去在行政机关也做了十年,行政会议跟立法机关也做了十几年,但是我的经验,是在香港作为国家的一部分,香港跟国家有很多很多在发展方面都可以有互补的优势。所以我对国家虽然可以说认识很深,尤其改革开放这叁十几年,因为我家族本来也是一个搞企业的,所以在1978年,已经在内地做第一项的投资。

记者:是在上海?

唐英年:是在深圳,所以我对内地改革发展整个路程可以说比较熟,同时对国家的整个发展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作为政协来讲,我还是一个新人,所以新委员还是要抱着一个学习的心态。

 

在基本法框架下进行普选 包容尊重各方立场

记者:您比较谦虚。虽然您是新的委员,但是您投身香港的商界、政界已经很多年了,目睹内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整个过程。作为香港而言,有一个可能算是大家最最关心的事情,那就是关于2017年普选的这个事情,您认为站在您的角度上,应该如何去推动这个政改,使这个咨询能够跨越分歧,从而达到普选这个目标?

唐英年:在2007年的时候,人大常委会做了一个决定,就是香港可以在2017年可以有普选,那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因为香港在整个民主的道路上面,一步一脚印这样走过来的,当然普选是其中一个目标。但是这个过程当中,香港引起很大的争议,每一次都有一定的争议。所以我的看法就是,香港大多数人都期望能够大家求同存异,能够推行一人一票选特首的普选。但是在过程当中,大家都需要有一个心态,这个心态就是有一个包容、尊重多方的立场,最重要的塬则就是要在基本法的框架下,达致普选,这个普选也要按照基本法,按照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来推行的。

记者:您作为一名曾经的特首候选人,您如何看待香港2017年之后的政治方面的发展?另外我个人特别关心,您会不会再次参选呢?

唐英年:我在2012年参选特首,我是输了,我输的时候我也祝愿梁振英能够在香港政通人和,作为特首,政通人和就是香港人的福气,所以我也是衷心祝愿他能够施政顺利,能够得到香港普罗市民的支持的。当然开局的确开得有点困难,现在他还在不断地改善当中。到2017年的时候,大家能够通过一人一票普选的话,那个时候大家对特首的期望将会更加的高。所以无论谁来当下一届的特首也好,我相信还是充满挑战的。

记者:在2017年之前,推进普选这个道路上,我们也看到了香港,正如您讲过的,香港是一个包容的一个城市,是多元的城市,当然也会有不同的声音,不同利益的人群有不同的行为,比如说会有一些“占中”的行为,包括最近还有发生《明报》前总编辑刘进图遇袭的这样的事情,一些看似不太和谐的声音,您如何看待这样的一些行为?您认为如何满足各方的利益和诉求?

唐英年:香港是一个非常多元的社会,香港也是一个相当包容、互相尊重的社会,我认为香港作为一个法治城市,大家都非常尊重法治,也是遵守法治的,我自己相信,香港有很多合法的渠道表达意见,就是大家无论如何一个市民,对政府、对社会、对其他人有什么不满,有很多合法的渠道去表达他的意见,所以对于“占中”来讲,我认为不应该采取一些非法的手段来表达意见。要是他们犯法,做一些非法的行为,政府是应该依法处理的,所以“占中”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也不应该用一些非法的手段来表达他们的意见,因为我们有很多合法的渠道。

但是在一个多元社会,往往总有一些少数的人,对其他外来的人、外地的人总有一些意见。同样的,我们有很多合法的渠道可以表达,但是我特别想提,最近在香港有一些示威人士,他们对我们内地的同胞做出一些很不礼貌的一种表达,我认为这种是一个非常低劣的手段和言语,实在不应该在香港发生,香港是一个很和平、很守法的大都会,不应该有这一类意见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很低俗的表达。

另外,我们跟内地关係非常好,大家都是一家人,大家都是同胞,我自己看见内地在过去的三十几年的发展,尤其在政府里,签注CEPA,引进个人旅游到香港,为香港的经济、为我们的民生、就业各方面是有很大很大的利益的。

另外,我们要饮水思源,香港的水是我们内地东江的水,香港的很多食品也是内地到香港来。

所以无论在经济、在民生、在社会上面我们都有非常紧密、密切的关系。所以我自己在政府里,在行政机关,在立法机关,我很关心香港人跟内地民众的感情,我们不应该做任何伤害我们双方感情的事情。所以我自己认为,限制人们带奶粉到内地这个决定是错的,它伤害了我们内地同胞的感情。一个商品不需要用这么严厉的手段来限制,它到底是一个商品,任何一个企业,需要的是香港的市场更大,只要进口多点奶粉,就可以尽量让内地的朋友购买到奶粉,你要多少有多少。

记者:不应该限制它的流通是吗?

唐英年:对,不应该限制它的流通。所以我还是期望政府应该尽快知错能改,把“奶粉限购令”撤掉。

 

香港应当让各地游客感到非常满意

记者:刚刚我也问到您,可能是另一个事情,《明报》前总编辑刘进图遭突袭,然后我看到香港新闻工作者组织也提出了一些声明,《明报》也拿出一百万来悬赏,捉拿凶手。您对于这样的突发暴力行为怎么看?

唐英年:首先在香港用刀来伤人是犯法的行为,我予以谴责。因为在一个守法的社会,不应该有这种事情发生。我有信心,香港警察一定会全力以赴,尽快抓到袭击刘进图的人士,绳之以法。

记者:是,因为我们是同行,所以我们就比较关切这种行为。唐先生,您刚才提到了您反对限购奶粉这个事情,这个事情我认为从另一方面来讲体现出一点什么,就是内地和香港之间的这种交流是非常非常的密切的,导致因为内地客去买奶粉过多,导致一度影响到了香港的需求,香港居民的需求。就是在两地之间经贸或者人员交流的过程当中,也产生了一些摩擦或者矛盾,您怎么看待在这个过程当中所产生的这些摩擦和矛盾?因为除了限购奶粉之外,还有一些,您比如说双非孕妇的问题等等,这些可能是由于两地政制的不一样和制度的不一样,导致这种摩擦矛盾,您认为会不会影响到两地居民之间的交流、感情等等?

唐英年:当然了,有大量外地游客到香港来的,无论是内地、国外都是一样,当有大量的人到香港来的时候,文化上总会有一点点差异的,文化上的差异会带来一定的摩擦、一定的矛盾,这个无所避免,是会发生的。

我相信香港人是应该以一个包容的心态来包容文化上的一些差异。另外,你刚才说到一些商品,可能在资源上面,令一些香港的妈妈买不到奶粉,她们心里有矛盾、有气,这个可以理解,但是它到底是一种商品,所以商品,我自己搞企业出身的,我相信每一个企业,它知道市场供求,供大于求的时候,就要增加供给,增加供应量,这个是很自然的,做多一点生意,挣多一点钱嘛,所以我相信,它不应该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可能物流上面要做得再完善一点,但是,最终我还是主张大家都要有包容的心态,包容在文化上的一些差异。

另外,我们必须要记得,我们内地同胞到香港来,他是喜欢什么呢?他是喜欢香港品牌,到商店去买东西假货很少,另外他也喜欢香港的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所以这种自由开放的氛围能够令他们觉得很自由地到处走走、吃吃、买一点东西,有一些看电影,喝杯咖啡,有很多方式来香港旅游的。所以我们香港人应该是能够有提供这样一个城市,让人家无论在内地的朋友、外国的朋友,到香港来旅游、探亲、经商的,应该是非常满意,有这样的成果的。

 

上海自贸区对于香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香港的自由、开放,它的包容和多元,这些词汇能不能代表您心中对香港这种核心价值的这样一个表述,或者说您认为香港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内地和香港,包括国外和香港之间的这种交融会不会影响到香港的核心价值,或者说香港核心价值的这个概念、这个定义会不会扩大?

唐英年:我自己认为,香港是一个很小的地方,1100平方公里,只有700万的市民,能够有今天的成就,一方面当然是有祖国做支持,另外一方面,也是靠香港人的一种奋斗的精神,同时我们也有比较完善的制度,这个制度包括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一个多元的人才汇聚的地方,同时大家非常尊重法治的社会。所以在这个系统下,香港能够发挥香港自身的优势。所以我自己很相信,这一些都是香港的核心价值,自由、开放、法治,这些都是我们的核心价值,我们只要保存这个核心价值,我们就能够进一步发挥香港的优势。

同时,我也相信有很多内地人到香港来的时候,他也同样能够感受到香港人的一种社会价值观,我不是说这样回到内地会有什么改变,但是,这样令香港成为一个很好的先行先试的试验场,所以在我们跟内地签CEPA的时候,我总是用一个塬则,有一句话,就是说,我们提的任何对香港开放的政策,都是以先行先试的形式,当然香港是会得益,但是这个得益也是国家的得益,我们一定会跟国家分享我们的经验,我不会提任何会损害国家长远利益的政策、建议,每一个建议我提出来,都是对国家长远利益互相配合的。

记者:您提到了CEPA,我就想到了关于珠港澳这三地的合作,以及内地和香港之间它的一个经贸的合作。另外您也知道,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大家都有一份猜测,就是上海和香港之间,这个自贸区的设立,会不会影响香港的金融业或者商贸业?还有在这个问题上,您认为它们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吗?还是上海和香港应该是有一定的分工合作?

唐英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精神,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认为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这个也是香港过去的成功,就是以市场作为基础,让企业在市场运作上面能够有一个汰弱留强的一种竞争,在这个竞争当中,我相信上海的自贸区对香港来讲,有机遇也有挑战。这个机遇当然就是国家发展的那么快,现在服务业占国家的GDP的百分之四十几,但是在一些发达经济体系上面,服务业、第三产业一般都占他们GDP的70%以上,所以在内地发展的机会、空间非常非常大。香港在服务业方面是我们的专长,所以国家发展服务业对香港来讲是一种机遇。

但是同时,上海的自贸区也是一种挑战,对香港来讲,我们必须要知道,看得见上海的自贸区对香港,无论在人民币、在高端服务业、在专业服务方面,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但是有竞争是好事,因为良性的竞争能够催谷各方面,能够更加有竞争力。所以我自己相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对香港来讲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机遇,这个机遇能够更加发挥市场的力量,在资源配置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记者:对,您刚才讲到这个竞争就是说一方赢了,并不意味着另一方就要输,我不知道我这么理解对不对?

唐英年:对,这个非常对。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那么快,就是一个饼,增长得很快的时候,就不是一个你死我活的一种竞争,而是一种互动良性的竞争,这种竞争就能够令双方不断地精益求精,不断地优化,不断地提升台阶。

记者:对,就是把这个蛋糕首先是做大了,是吧?

唐英年:是。

 

有能力凝聚社会共识,有团队执行,有朋友支持

记者:刚才聊这个,关于经济方面的发展,包括金融、经贸,因为您是专家,又从工商科技局长,到财政司司长,又到政务司司长,我在您面前不敢说太专业的事。但是我想到一个,您当财政司司长,还是政务司司长也好,感觉就是您在香港就像一个当家的一样,就掌家,话说回来了,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我们没有在您的位置上,我们也体会不到您当时所面临的一些压力,但是在您过去的那些年当中,的确我们感觉到形势的严峻,但是我觉得很好奇的一点就是,好像每一次您都能化险为夷,就是面对一些挑战,那些严峻的挑战的时候。今天我在想,您当时如何面对这些压力,如何化解这些压力?是不是跟您当时本科硕士主修心理学有关系?

唐英年:我在政府的那十年里,当过工商科技局局长,那个时候我引进世贸部长级会议和另外一个国际电信联盟的世界电信展。国际电信联盟这个会议就是吴邦国委员长他来香港的时候,他说过一句话“这个就是电讯界的奥林匹克”,这个我引进,令我感到很鼓舞,我有信心香港能够办得到,也有信心能够利用香港做一个窗口,对国家的改革开放,对国家的发展,让人家外地的人来看我们国家的发展多好。

记者:是的。

唐英年:这个是我很高兴能够做到。做财政司司长的时候,可以说情况非常严峻。

记者:是。

唐英年:因为那个时候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后期,我们失业率也很高,政府赤字也很大,但是能够在四年里化亏为盈,由400多亿的赤字到500多亿的盈余,这个实在是一个很大的逆转。

记者:人家都称你叫“财神爷”。

唐英年:我认为这个成功不是我的成功,是我们香港的成功,因为作为一个地区的领导,必须要有一个凝聚社会力量的一种能力,因为一个人无论你多能干都是一个人的能力,都是只有一个人,但是能够凝聚社会上下一心,去朝一个共同目标去发展的,这个是作为一个地区领导最重要的一种力量。我是能够做到,就是因为我在香港,我在跟大家,等于跟市民有一个约章,就是说我们现在情况很严峻,光靠我一个人我做不到,我做不到基本法107条的要求,就是“量入为出,力求收支平衡”,这个目标我有签字上的责任,我必须要履行的,所以我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结果大家的确是共同努力,他们对我的要求就是我做好这个财政预算。结果能够做到,我也拿了两百个亿出来,分给社会各界有需要的人士,无论是中产、基层、商界都得到一部分的,得益的,所以这个是大家同舟共济,上下一心,朝一个共同目标,达到了目标,就需要大家可以分享目标所带来的成果。

记者:也说明您的团队,您所带领的团队也是一个优秀的、也是一个高效的团队,然后能做出这么大的一个成果,让居民去共享。然后您的这个举动在近些年来还是非常大的一个举动,也是被很多人记在心里的。

唐英年:我说这个是叫“三有”,不是“三无”,就是有这个能力来凝聚社会共识,有团队来执行,有朋友来支持。

 

希望未来的香港学生普通话讲得比我更好

记者:刚刚我们回顾了一下您之前从政的经历,现在的您身份又不一样了,从您父亲那儿,接过父亲的衣钵,出任祖父创立的教育基金会。

唐英年:是。

记者:在这个事情上,我个人觉得在这么多年,尤其是最近十年,我觉得您的祖父唐君远创立基金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什么呢?因为香港的高校对内地也放开了,今年是第十年,这十年来我们看到很多内地的考生去香港去读大学,因为您在这个过程当中,基金会在这个过程当中资助了很多人。另外同时我们也看到,有香港的学子又到内地来就读,我就特别感慨就是这一点,我就想,那您执掌这个基金会之后,您对两地之间的这种教育方面的交流,您有什么想法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唐英年:首先,香港作为国家的一部分,我很乐见两地的学者有更多的交流,无论是学生,内地学生到香港来念书,香港学生到内地去念书,更多交流,促进双方的了解,能够帮助双方不断在融合上面能够进一步,所以在这一点,我认为作为国家的一部分,这个是好事。另外,我们唐君远的教育基金,是在27年前成立的,那个时候我们主要还是帮助一些贫困的学生,因为27年前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没多久,长三角还有很多贫困的家庭,就是因为他们家庭的环境,令到他下一代未能得到最好的学业,所以那个时候我们是帮助一些贫困的学生。后来慢慢就变成了资助一些优秀的学生跟老师,同时也继续地帮助一些贫困的学生。一直以来都是主要做长三角,因为一方面国家很大,不可能做到全方位。另外一方面,我们的血缘也是从无锡,就是长三角那边过来的。再追溯五百多年前,就是在常州,所以主要还是在长三角,所以是一种血缘的关系。

到我刚在去年重掌基金会作为理事长,我希望也是承前启后,继续就国家未来发展在人才方面的需要,一定是不断地走向高端、卓越人才方面的发展,我还是会继续地朝这个方向发展。

记者:您的意思就是说,给内地祖国培养更多高精尖这样优秀的人才,然后发展阶段不同了,不是像以往那样,先资助贫困的那些学生,因为现在内地全面开花,内地建设也需要一些很优秀的人才。

唐英年:对。

记者:同时我认为,您所做的这一点我特别有感触是因为香港的教育方面是走在内地前面的,包括优秀的教育资源,这块我觉得您建立起了一个非常好的桥梁,使大家能够有机会去接触到好的教育,然后甚至可以走到香港,甚至可以通过香港走到更远的地方,我觉得应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唐英年:我认为更多香港学生能够认识内地学生,他们的素质,他们的跟香港人的互动,这个对香港学生未来在国家全盘经济发展方面,能够全方位地认识是非常有帮助的。最起码我希望他们的普通话讲得比我更加好。

记者:您太谦虚了。您刚才提到了,和无锡的血缘,在这个问题上我就得称呼您阁下,因为您祖上三代都是爱国爱港,也有名门望族的一个优良的传统,而且在您的任上,您把自己家族的产业搞得已经很大。您当时三十多岁去接过班当总经理的时候,怎么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业绩能做到成倍的增长?这个是来源于您的天性禀赋吗?还是来源于您后天的一种努力呢?但接下来,在自己的家族产业这一块,您有什么规划,从而把它做成百年基业,让基业长青?

唐英年:我相信任何的企业,任何的事业都需要与时俱进,能够与时并进,就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能够不断把产业变化,能够迎合一个时代的变迁。我们过去的家族是在纺织品上面发展了几代,那个时候中国在工业的初期,纺织品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业,后来到我父亲跟我这一辈,我们开始做电子,因为电子在科技发展的阶段,电子的发展空间比纺织品大得多,所以结果我们也充分利用了这个科技发展的阶段,现在我们的电子工业比我们的纺织品工业大得多。所以这个也是与时俱进,能够配合大时代的发展的一种需要。

未来怎么样呢?未来当然还是继续要不断地变化,不断地跟时代的变化而变,这样才能够把事业不断发展到一个新的形状,新的台阶,能够把祖业的基础能够不断地发展上去。

 

我的“香港梦”是中国人在国际舞台能够抬起头来

记者:您刚才讲到,做实业,也要根据现在的时势的发展做出一些审时度势的选择,我们知道香港这些年,因为香港一直都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这样一个地位,但是我们也看到内地这些年的发展也有很多一些城市、省域,它也在突飞猛进,很快,您有没有担心过香港的这样一个地位受到挑战?包括我们也注意到,香港有的企业家有了一些资本,他会向外去迁,或者迁到一些欠发达的地方,或者迁到一些更好机会的地方,您有没有担心过香港的全球自由经济体的地位受到挑战?

唐英年:首先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面起决定性的作用,我相信这个精神就是让市场经济当中,当然是以企业为主,它对市场的认知,我相信一定比任何人都清晰的,所以一个企业它选择在哪一个地方投资,在哪一个地方投资多一点少一点,这个是以企业自身的利益来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就是向股东负责,向社会负责。所以在这一方面,我自己认为,这个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个体现,我不担心这个方向。

另外你说香港未来发展,当然今天香港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当中是有很多摩擦,也有很多矛盾,这些矛盾需要我们大家能够以更加包容、理性的讨论来化解,而不是通过斗争来化解。

记者:对,您讲到这个我也挺有体会的,因为内地现在市场经济不太成熟,在发展过程当中就出现过您刚才讲的这些问题,然后,那我们的话题最后再来到内地,因为内地这些年发展的很快,但也出现了像雾霾这样的问题,当然了,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基于未来的一个判断和愿景,我能感受到您作为一个香港人,您对香港的那种热爱。那您对香港的未来有没有一个规划、一个愿景,如果用时髦一点的词来讲,您有一个怎样的“香港梦”?

唐英年:我对香港的期望,是期望看见香港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对香港市民,他们都充满希望,对于国家来讲,他们充满期盼,期盼国家能够深化改革开放,能够深化国家全力建设小康之家,我自己有一个梦,已经实现了,就是我们现在中国人在国际舞台能够抬起头来,这一个梦,我自己已经履行了。

记者:好,那您对于我们大公网的网友,因为他非常关注内地与香港的发展,如果说,以您的这个角度说,让您对这些关心内地香港发展的这些网友们,您对他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唐英年:对我们网友们,当然是今天的网络的文化要快而准,大家看网上的新闻,在看网上的信息都有这个期盼,我希望每一个上网的年轻人也好,中年人也好,长者也好,都是有一个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家庭为下一代服务的精神。我参加政府这么多年,无论在政府的基层架构,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我都是抱着一个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我是几代搞工业,搞工业我们搞得比较成功,但是我们也几代都不会忘记社会给予我们的机会,群众对我们的支持,令我们成功,是我们成功的因素,所以回馈社会,是我们必须要继续有这个精神,我希望其他人同样有这个精神。

记者:谢谢您,我通过我下午跟您的一个对话,我觉得我认识到了一个真诚、坦诚,同时又对香港和祖国一片赤诚的这样一位唐英年先生,这也是我之前所不了解的唐先生,对于您来讲,对于唐先生来讲,我能感觉到您内心愿意服务社会,然后愿意服务民众的这样一个非常良好的心愿,让我去猜测一下,对于您来讲,可能香港安好,便是晴天。最后我想用您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作为今天访谈的结束,您当时说“劳资携手,共创明天”,我希望这八个字对于内地也好,对于香港也好,应该是一个很美好的祝愿,非常感谢您,感谢您能给我们这么一个完整的时间让我们在晴空万里,蓝天白云之下,用一整块的时间,跟您有这样的促膝长谈,对于我个人来讲,对于大公网来讲是非常受益的,谢谢您。

唐英年:非常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跟你们谈话。

记者:谢谢您。

我自己认为,限制奶粉到内地这个是错的,这个伤害了我们内地同胞的感情。同时一个商品不需要用这么严厉的手段来限制,到底是一个商品,任何一个企业,要是香港的市场更大,它只要进口多点奶粉,就可以尽量让内地的朋友购买奶粉,你要多少有多少。

一个国家的发展那么快,就是一个饼,增长得很快的时候,就不是一个你死我活的一种竞争,而是一种互动良性的竞争,这种竞争就能够令双方不断地精益求精,不断地优化,不断地提升台阶。

我希望每一个上网的年轻人也好,中年人也好,长者也好,都是有一个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家庭为下一代服务的精神。我参加政府这么多年,无论在政府的基层架构,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我都是抱着一个为人民服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