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4日宣布,经两岸有关方面协商,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于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张志军强调指出,此次会面双方以两岸领导人身份和名义举行,是双方商定的。这是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解决情况下根据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
大公网评论员 李柏涛
3日深夜,一则“习马会”在新加坡登场的消息刷爆中文媒体圈,台湾媒体率先披露,马英九将于7日在新加坡与习近平见面。台“总统府”3日晚间对外证实消息属实,据其发言人称,马英九此行目的是“巩固两岸和平,维持台海现状”,不会签署任何协议,不会发表联合声明。习近平是受新加坡方面邀请,于6、7日对新进行国事访问。报道称,“习马会”很可能以“不期而遇”的方式上演。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表示,对于两岸领导人会面的态度是积极开放、一贯的。“如有这方面的消息,我们会及时发布。”
习马新加坡“不期而遇” 不签协议、不发声明
“习马会”的消息由台湾亲绿媒体率先揭露,该媒体以所谓独家发布报道称,据其权威消息管道证实,马英九将于本周六(7日)前往新加坡,与在新加坡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会面。该报道还称,马英九极有可能在李显龙7日为习近平夫妇准备的私人午宴上,作为嘉宾,与习近平“不期而遇”。就在各方验证消息的可信度时,台“总统府”的官方回应证实了消息的准确性。
台“总统府”发言人陈以信3日晚间称,“马英九将于11月7日前往新加坡,与大陆领导人习近平先生会面,就两岸议题交换意见。”据悉,台“行政院长”毛治国与台“总统府”秘书长曾永权,已约定4日上、下午先后向台“立法院长”王金平与各党团说明。
陈以信还称,马英九此行目的是“巩固两岸和平,维持台海现状”,并“不会签署任何协议、不会发表联合声明。”台湾方面陆委会主委夏立言4日将召开记者会,公开说明此行意义、咨商过程与安排细节。马英九预定5日周四召开记者会,向全体民众报告。
陈以信说,两岸领导人会面一向是双方领导人追求之目标,马英九近年也多次重申,在“适当时机、适当场合、适当身份”下,不排斥与大陆领导人见面。台湾媒体还引述台当局高层的话称,两岸双方有共识,即会面以维持台湾现状为目标,不会签署任何协议。
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势必在台湾岛内造成极大震撼,民进党透过发言人回应称,“这件事若属实,兹事体大,而且时机可议。”台湾媒体称,马英九7日在“习马会”结束后,当天即返回台湾。
习马历史性握手 双方会面身份大猜想
原本外界预期,在马英九任内无法实现的两岸领导人“习马会”,在马英九还剩半年左右的任期之时峰回路转,着实令人惊讶,相信届时会抢占全球各大媒体的新闻头条。这也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直接会面,中国人有句老话叫“见面三分亲”,相信习近平和马英九的这次历史性握手,会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历史性的深远影响,进一步巩固两岸自2008年以来良性互动和交流所积累的一切重大成果。
两岸领导人会面之前一直未能最后实现,“身份”和“头衔”是最大障碍之一。马英九已不具中国国民党主席身份,故双方应不会以“党职”身份会面。碍于岛内政治环境和马英九个人性格,马颇为在意其“身份问题”,在去年北京APEC前,马英九曾多次放话愿以“经济体领袖”身份赴北京参会,但被大陆拒绝,当时国台办给出的理由是,“两岸领导人会面不需藉助国际会议场合。”
以此判断,马英九为实现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历史性突破,以从其早前一直坚持的所谓“中华民国总统”身份,逐渐变得更加务实,这从其发言人陈以信的回应中可见端倪,上文提到陈以信称马英九愿在“适当时机、适当场合、适当身份”下,不排斥与大陆领导人见面。马英九深知他任期所剩不多,若一再固执己见,“习马会”不会再现曙光,他所追求的历史定位更无从谈起。
与习近平相较,现在马英九只有“总统”此一身份,但既然“习马会”确定登场,两岸一定找到了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可能性最大的选项就是两岸各说各话,届时大陆媒体很可能沿袭官方称法,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会面”为题,进行报道。这一处理方式即照顾了台方一直坚持的“对等、尊严”原则,也避免在国际上造成所谓“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印象,这也是马英九应该可以接受的“适当身份”。至于台湾媒体如何报道二人“称谓”,两岸应该已有默契,大陆可以采取不干涉的做法,以免马英九回到岛内被绿营和“独派”扣上“卖台投共”、被“矮化”的红帽子。
此外,马英九很可能会在赴新加坡前的国际记者会上,亲自说明所谓“身份问题”,即使他不主动提及,在台湾媒体群追猛打式的逼问下,马英九怎么也无法回避这一议题。面对岛内复杂的舆论环境,马英九既然有魄力迈出“习马会”这一步,自然做了完整的沙盘推演,大家可以拭目以待,等马英九亲口讲出这个答案。
“习马会”峰回路转 决定性因素有哪些
在习近平全面接掌大陆大权后,两岸媒体上各方学者呼吁“习马会”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因当时时机并不成熟,相关报道也随即消失。不过之后,双方两岸事务负责人实现常态化会面(正式、非正式共6次),进一步巩固了两岸官方的政治互信。如果这是习近平早就摆好的一步棋,那现在这步棋的效果已见成效,“张王会”与“张夏会”的成功,为习马直接会面扎实了根基。
“习马会”的历史性成局,除了是两岸当局政治互信积累到一定程度,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之外,还要看“天时、地利、人和”,可谓缺一不可。
1993年,两岸两会负责人在新加坡进行了破冰的“汪辜会谈”,新加坡这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一直在两岸间扮演重要的斡旋角色。此番习近平在中新建交25周年之际,应邀访问新加坡,为“习马会”创造了先机。马英九应该也是看准了这一机会,努力为他任内实现“习马会”做最后一搏。台湾官方与新加坡有着良好的关系,马英九与李家也私交颇深(马英九今年早些时候以私人身份赴新加坡吊念李光耀),基于这层信任关系,加上有对“汪辜会谈”历史传承的意涵,新加坡也就成了大陆对“习马会”唯一认可的国际地点。以上为“天时、地利”,也呼应了马英九一再重申的“习马会”要选择“适当时机、适当场合”的原则。
国台办曾多次表示,大陆对两岸领导人会面一直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如上文所提,马英九发言人陈以信也说,“两岸领导人会面一向是双方领导人追求之目标。”既然双方有共同的愿望,在具备“天时、地利”的条件下,二人会面即可谓“水到渠成”,此乃“人和”。
习马“不期而遇” 握手之后能谈什么
目前岛内政治局势诡谲不定,民进党在大选中执政的概率极高,2016年的两岸关系或又重走回动荡的老路。民进党奉“台独党纲”为尊,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一旦执政,两岸和平发展的“新常态”面临严峻考验。习近平曾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形容没有“九二共识”的两岸关系。此次“习马会”二人会就两岸关系交换哪些意见,备受瞩目。
台方说马英九此行目的是“巩固两岸和平,维持台海现状”。2008年以来两岸的和平稳定发展,基础建立在双方均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之上。二人会面时会不会重申此一立场,夯实两岸和平框架,尤其值得关注。但问题是,两岸官方对“台海现状”的解读不同,习马二人见面会否对“现状”达成“聚同化异”的效果,也有待观察。
今年是抗战胜利和台湾光复70周年,两岸双方都举行了系列的庆祝活动,但不可否认的是,两岸对那段历史存在不同的认同。习近平曾提议两岸“共享史料,共写史书,”马英九会否当面回应习近平的提议,化解两岸在抗战历史上的分歧,也是看点之一。
近期南海局势又风云突变,大陆外交部就南海议题呼吁两岸携手合作。台方也一直坚持拥有南海主权,马英九提出过“南海和平倡议”,虽然台湾有美国的掣肘,但未来两岸在南海是否仍存合作空间,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祖权”,对有相同民族情怀的习马二人来讲,也是应该要商讨的课题。
美国是否会冷眼旁观“习马会”
台湾一直夹在中美日“大三角”之中,而新加坡也是美国盟友,“习马会”能顺利登场,想必美国因素不可或缺。美国一贯政策是支持两岸和平发展,反对任何一方片面改变“现状”。台湾作为美国对中政策的一枚棋子,在两岸实力此消彼长的态势下,牵制大陆的作用已今非昔比。
如马英九所讲,他此行目的在于“维持台海现状”,并不与美国台海政策相悖,奥巴马政府自然也没有反对的理由,但相信美国也会密切关注马英九与“习马会”的一举一动。
最新消息显示,中国国民党主席、2016参选人朱立伦将于11月10日至16日访美。报道说,届时朱将可望获安排进入美白宫及国务院会见相关涉台事务官员,并称“这是国民党主席进入白宫的第一人”。据悉,朱此行访美“规格将不低于蔡英文”。
报道显示,朱立伦访美行程在“习马会”之后,从安排可看出朱有机会与美高层会面,朱自言访美之行两岸是最重要的议题,他同时也很有可能肩负替马英九为美方传话的任务,安抚美国,继而向美传递一个重要信号,即国民党有能力在执政时促成两岸领导人会面,唯国民党在台执政,两岸继续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前景才可预期,这样也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
“习马会”为2016台湾政局投下震撼弹
2012年,美国官员在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纸投书,断送了蔡英文的“最后一哩路”。2016年,对大位势在必得的蔡英文和民进党,或被突如其来的“习马会”,这颗大选震撼弹打乱了阵脚。以目前大选形势看,蔡英文民调遥遥领先,国民党“柱下朱上”后,士气略有回升,但朱立伦民调仍不见大的起色。
与民进党相较,国民党的优势在于两岸政策,朱立伦成为候选人后也一直在两岸论述上敲打蔡英文的“软肋”,蔡英文一直避而不战,不在两岸议题上与国民党正面交锋。仅从发言人几行字仓促回应分析,民进党事先对“习马会”并不知情,显然有些猝不及防。如今“习马会”真实上演,蔡英文无法再闪躲,她要证明的是,如何能做到比国民党更好的“维持现状”、甚至“突破现状”,让台湾选民相信台海两岸还能一如既往的和平发展。
回到国民党,敢在大选前走出“习马会”这招险棋,相信绝非马英九一人所为,定是国民党高层、大佬一致认可的结果。以马英九目前的人气和声望,若一意孤行推动“习马会”,绝非易事。
在往前追溯,马英九力挺国民党中央和朱立伦“换柱”,也是有迹可循。可见,“换柱”、通过王金平续任“不分区立委”、“习马会”、朱立伦访美,是国民党按照时间顺序编好的四套剧本,朱王马三股势力各取所需,朱立伦一统“后马英九时代”的国民党角逐大位,王金平继续留在“立法院”延续政治影响力,马英九完成“习马会”奠定历史地位。
由此可见,朱立伦披挂上阵绝不仅仅是为了拉抬国民党“立委”选情这般简单,国民党也并非如外界猜测“放弃”2016大位,躺着选的蔡英文恐怕中了国民党瞒天过海之计。
大公网评论员 许辉
“习马会”终于将在狮城上演,这是两岸分离66年后双方最高领导人的首次见面,也是自1945年重庆谈判毛泽东和蒋介石会面后,双方实际上的1号人物首次官方会晤。历史已准备为此记上一笔,诺贝尔和平奖是否也该考虑两岸领导人了?
“习马会”这一见绝非易事。2011年,马英九受访时表示,如果连任成功,任内“没有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可能性”。2013年,马英九松口称,不会排除“习马会”。2014年他开出先决条件,必须在“国家需要、人民支持、国会监督”的情况下进行“习马会”。今年7月,台湾对”习马会“的态度调整为“不排除、但也不会强求”。
在大陆一方,一直对领导人会面持开放态度。美国学者傅高义曾披露,台湾蒋经国时代末期,邓小平曾透过李光耀带话给小蒋,希望能再见一面,但遭蒋拒绝。李登辉上台后,在李光耀的促成下,首次“汪辜会谈”成功在新加坡登场。但之后,李登辉和继任的陈水扁抛出“两国论”和“一边一国”而致两岸关系紧张,领导人会面被无限期搁置。
从当前两岸形势看,马英九更需要这场会晤。他的任期只剩下半年,执政八年政绩不佳、支持率一跌再跌,基本到了等着下台的境况。在过往与大陆的交往中,马常常神经紧绷,担心自我矮化,在“国格”和“名分”的自我审视中,处处纠结。如今,给国民党、台湾和两岸关系留下什么遗产、青史如何评判成了马英九最后一搏的最大动机。
今年的国民党“事不惊人死不休”,从大佬无人参加大选到朱立伦换掉勇敢担责参选的洪秀柱,再到朱立伦王金平因不分区“立委”问题失和风波,屡屡占据台湾媒体的大幅版面。但国民党选情却一直低迷,“洪下朱上”后朱立伦民调一度冲高后又跌回谷底,虽然各方都称会面与国民党选情无关,但“习马会”能否给国民党选情注入一剂强心针却值得观察。
考虑到两岸和台湾主政者的现状,此次会面的象征意义更大。启程前,马已经给“习马会”定调为“巩固两岸和平、维持台海现状、不签署任何协议、不发表联合声明”。但无论如何,两岸主政者破天荒面对面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交流看法,可进一步化解两岸长期对立的政治局面,本身就是两岸关系的巨大进步。
多年来,坊间一直在猜测诺贝尔和平奖何时花落台海领导人身上。当年,奥巴马提了个“无核武器世界”便得到和平奖的眷顾。如今,面对两岸领导人为和平诚意满满、划时代的会面,诺贝尔和平奖是到了该有所表示的时候了。
大公报香港评论员 马浩亮
刚刚马英九在“习马会”开场白中说:“历史为两岸留下了错综复杂的世代课题,这正是《尚书》所说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今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的“习朱会”时曾说,“关键是要‘虑善以动,动惟厥时’。只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两岸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值得注意的是,马英九所说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与习近平所说的“虑善以动,动惟厥时”,乃出自同一篇文章,均为《尚书?说命》。前者的意思是: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后者的意思是:考虑妥善而后行动,行动应当适合时机。
两位“先生”都有很深的国学素养,但竟都钟情于同一篇文章,都从中汲取政治智慧,用于阐述两岸问题,实属罕见,亦不失两岸交流中的一段佳话。
附:《说命》原文
惟说命总百官,乃进于王曰:“……惟治乱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王曰:“旨哉!说,乃言惟服。乃不良于言,予罔闻于行。”
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王忱不艰,允协于先王成德,惟说不言有厥咎。”
作者 朱穗怡
“习马会”虽然已“曲终人散”,但“馀音缭绕”。两岸及海外舆论这几天仍热烈地讨论两岸领导人会面的重大意义以及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展望。两岸领导人7日在新加坡举行66年来首次会面,迈出了两岸高层往来的关键性一步,将两岸交流互动提升到新高度,巩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开辟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前景。尤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面讲话中释放十大强烈信号,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值得各界仔细研读。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昨天详细解读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的六大意义,指会面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巩固深化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了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心,推进了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扩大和深化,凝聚了两岸携手实现民族复兴的热情和力量,彰显了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
习近平在会面中释放的第一个强烈信号是:7年来两岸关系能够实现和平发展,关键在于双方确立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没有这个定海神针,和平发展之舟就会遭遇惊涛骇浪,甚至彻底倾覆。此信号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政治基础。过去7年,台海局势安定祥和,两岸两会恢复中断近9年的商谈,签署了赴台游、直航、ECFA等23份协议。这一系列成果都是建立在“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而两岸领导人会面得以实现,也是得益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累积的丰硕成果。
张志军在解读“习马会”的重大意义时表示,会面巩固深化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习近平在会面时指出,“九二共识”经过两岸有关方面明确的授权认可,得到两岸民意广泛支持。马英九在会面中对“九二共识”历史事实也进行了回顾,并明确表示,“九二共识”的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方对意涵表态的内容完全不涉及“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独立”。两岸领导人共同对“九二共识”的确认,进一步夯实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政治基础,有利于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和台海和平稳定。
当前两岸关系再次处于重要节点,面临两条道路的选择:一种选择是坚持“九二共识”,继续沿?和平发展之路前行;另一种选择是开历史倒车,回到“台独”邪路。回顾60多年两岸关系发展历程可见,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结果。2000年5月民进党首次执政后,宣扬“一中一台”,导致两会协商中断达九年之久,当时两岸直航等问题迟迟无法解决,两岸关系陷入低谷,影响台湾经济发展。可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无本之木,只有坚持体现“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两岸关系才可破浪前行、不会迷航;否则,两岸关系难免偏离航向,风雨摇摆,甚至触礁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