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特约评论员 谭翊飞
盛夏将至,六月的中国基本的政经态势仍算平稳,但资本市场的突然逆转,成为这个月的大事件。中国金融领域的改革正在疾速推进,对这次股灾的反思会否影响到后期金融改革进展,仍需密切关注。
同时,盛夏时日是群体性事件高发的季节。目前经济低迷,产业更替迅速,一些群体利益普遍受损正在影响他们的基本生活,如出租车行业等。这需要高度关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社会问题。
本月的分析在形式上做了一些小创新,因为深感分析中国的走势离不开世界,全球的局势变化对中国内部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特将全球局势作为一个独立的小节,单独分析。
一、 国际形势
在全球领域,这个月需要关注三方面的动向:一个在美国,一个在欧洲,一个在中东,三件事目前都没有结论,但出现了倾向性的苗头,风险不可小视。
一是,与TPP谈判密切相关的贸易促进法案获得了美国国会两院的授权通过。这意味着白宫获得了谈判的“快速通道”,谈判可能加速。
TPP谈判是新一代全球贸易准则的代表,不仅仅要监管协议国的税收、海关和保税区,而且把约束范围扩展到协议国的国内的劳工、国企制度等。这一规则要求太高,许多目前参与谈判国都难符合。但是如果谈判一旦达成,中国可能面临着再一次被排斥在新一轮的全球贸易规则之外的危险。
二是,6月底,希腊成为第一个对IMF债权违约的发达国家。更为严重的是公投在即,如果救助计划被否,希腊脱欧的可能性将大幅提升,这对欧元区和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会造成破坏性影响,避险资金进一步回流美国,虽然美元加息仍未到来,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也将可能面临资金外流。
三是,6月26日在法国、科威特和突尼斯一天发生了三起恐怖袭击,部分袭击ISIS已承认。中东乱局仍在发酵,ISIS势力呈扩大之势。美国及中东各国下一步会如何应对,既影响中东地区的稳定,也影响全球局势变化。需要关注后期局势变化及油价走势。
此三件事都需要在下个月进一步观察走向,是为风险事件。
扫一扫,关注政经周报公众号
二、 政治
这个月的国内政治形势,比前两个月稍有活跃。
一方面,去年7月底,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被立案审查,而这个月该案在悄无声息中走完了全部流程,这避免了像薄熙来案一样,形成新一轮舆论对政治的关注。同时,上个月已出现发酵迹象的军方一位前高层的近亲人士被调查或被认为工作不力,这个月没有发酵的迹象。
但是,前央行行长的女婿车丰被带走调查可能会引发新的纷争,其在香港资本市场一度大名鼎鼎。目前走向不明。
近期,总后勤部政委刘源在《求是》杂志上发文,谈全面从严治党。这可能意味着,对军事后勤系统的反腐处理已告一段落。
对十八以来的整风和反腐运动而言,对地方副省级高官的整肃似乎已经走过高峰期,月底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主题也是反腐倡廉的法规制度建设,下一步的重点可能是制度建设。但是,军事安全领域的反腐出分批次公布了一些被查处的军内高官外,公开信息较少,不排除也正在进入新的阶段,比如以9月3日阅兵仪式为节点。
新阶段之后,两个动向值得关注:一是国安委的运作,目前公开报道的仍只有去年的一次会议;二是军事领域的各项改革,包括军民融合改革。
这个月,中纪委的网站和客户端开通了一键举报违反“四风”一键通举报窗口,鼓励民众通过照片、视频等形式反映问题。这意味着民众参与反腐得到鼓励。虽然是否作为完全由中纪委内部掌握,但技术手法鼓励民众参与仍值得褒奖。
其他重点政治事件:
1、 昂山素季访华。自2011年缅甸变局以来,中国官方应对一度十分不足,一些在缅项目也遭遇挫败。这次昂山素季访华是中国最高层级和缅甸的反对派打交道。同时,重视反对派会否成为中国外交的新范式尚待观察。
2、 南沙岛礁吹填结束。对于南海政策走向,国内分歧颇大。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前宣布填沙工程结束,说明中国南海政策并未完全激进化,进退有度,掌控有力。
3、 西安火车站击毙一名暴力持水泥砖块袭击购票旅客的人。这说明反恐安全形势仍不太平,下半年的阅兵及五中全会,都是对大安保的考验。
4、外媒报道,中国的高超音速飞行器WU-14进行了第四次试射。此前,中国官方已经证实进行了新型高超音速飞行器第三次试验。这一飞行器很可能可以躲避雷达和导弹拦截器的追踪,是具有战略威慑力的新型高科技武器。
扫一扫,关注政经周报公众号
三、 经济
经济领域这个月两件大事:
第一,中美交换了负面清单,后期将就负面清单展开谈判。这意味着中美BIT谈判取得了关键一步进展,在习近平访美之前可能会再进一步。如果BIT得以签订,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可能不亚于加入世贸。而且,这种新的世贸规则下的谈判会影响到中国未来和其他国家之前的自贸协定。
第二件大事是中国股市的诡异走势,一个月内,市场情绪和氛围由疯牛迅速坠落至冰窖,而且虽然监管层连连出手(其中不乏病急乱投医的措施),但目前暴跌仍在继续。
中国政府现在不仅仅要救实体经济,还要救股市。对于这次股灾的分析,原因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是杠杆资金的急刹车,造成市场恐慌性情绪,从而崩塌。这恰如广场上的乌合之众,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形成踩踏事件。这说明,在经济金融改革领域,需要十分谨慎,细节监管的缺失,可能导致蝴蝶效应,引发大问题。
目前,市场对于这次股灾是否已造成或将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各种耸人听闻的说法,这背后的动因就是鼓动政府救市,这也符合大多数股民的期待。但笔者对此存疑,市场的事,应该交给市场去解决。
这个月,一些数据表明,实体经济正在进入忽隐忽现的企稳,因此货币政策也变得纠结和迟疑,从正回购、PSL到期不续做都体现了这种微妙的迟疑。但是股市暴跌之后,降准降息及低利率逆回购迅速到来,可市场信心尽失,央妈也唤不回。
如何看待这场股灾?除反思在技术领域的监管失策之外,还需要重新回顾当初出发的逻辑,如居民资产配置的变化、宽松和利率走低的长远预期、降低企业负债率等等。这些没有改变,大方向仍不会变。
另外需要关注的是,这个月不仅仅是深圳,许多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回暖迹象,住宅库存三年来首次减少。下一步会否提升地产商买地及开放项目的热情?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但过去火爆的地产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扫一扫,关注政经周报公众号
四、 改革
与去年上半年类似,重大的改革并不多见。上半年的深改组和政治局搭配,形成了固定的会议周期:月初深改组会议,月末政治局会议。因为落实四中全会举措、从严治党的要求,司法领域和党内制度建设的改革文件出台不少,变化不可谓不大,但顶层设计的重磅改革仍不多。
这个月需要关注的改革仍延续之前几个月的关注:
第一项是3月份对资本项改革的分析,至今看来当时的判断十分准确。资本项改革可能是今年改革中的最大亮点,目前在各个领域小步快走。近期目的是推动人民币纳入SDR,长期战略则是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包括上海自贸区资本项限额内可兑换、银行间债券市场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数量等等。目前担忧的是这轮股灾会否让高层对于资本项开放的担忧加剧。
第二项是国企改革。众所期待的系列改革文件至今出台不多,深改组统领的国企改革主要聚焦于对加强党的领导和防止国资流失两个方面,地方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就纷纷发布本地区的国企改革文件,但是全国层面国企大方向上向何处去仍不明确。
不过,资本市场在前期的牛市中已经掀起了一股国企改革热,主要预期是资产注入、合并等。如南车北车的合并。但是央企合并应主要是从海外恶性竞争考虑,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应非国企改革的逻辑。
第三项是上个月分析的改革回头趋势,因为地方缺钱,在企业债领域目前正在进一步的放开。地方的第一个一万亿置换债券据称已基本发行完毕,而未来还有第二、第三个。因为购买这些债券要占用银行资金,下个月降准仍可期待。
本文为大公网特约评论员谭翊飞供大公网《中国省级政经周报》专稿,版权归大公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谭翊飞邮箱:sdzzok@gmail.com ;微信公众号:zhengjingguancha )
扫一扫,关注政经周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