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特约评论员 谭翊飞
初秋季节,天气微凉,大阅兵在即,未经证实的重大军事改革的计划也已传出。刚刚过去的八月份,政治领域的走势相对平静,但不冷静。
而在经济领域,一场重大改革的大幕正在开启。正如上个月的半年度分析所称,类似于去年43号的重大改革很可能会在下半年推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调整就是这样的改革。
这两年,中国的改革呈现出上半年平静,下半年加速的特点。股市仍在“跌跌不休”,但从这次主动进行汇率调整来看,中国金融改革并没有因为股灾而减缓,改革仍在迎难而上。
资本市场和人民币汇率频繁地大幅波动对社会心理预期产生新的影响,但很可能这会成为新常态,需要逐渐适应。对汇率敏感的外贸企业更是如此,他们需要更多的工具来应对汇率的波动。
市场波幅扩大,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更为强烈,反应也更为灵敏。信息传播的蝴蝶效应更为明显,尤其是对目前并未企稳的、如惊弓之鸟般的市场,一句无来源的传言都可能引起市场的暴涨暴跌。
这对监管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需要进一步的公开信息,而不是严控信息传播。上次的股灾已经显现,流动性枯竭从根本上是信心的缺乏,而不是市场上真的缺少流动性。因此,培育市场信心十分重要。但目前的救市政策,仍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买卖股票救市,让证金公司成为全民的对手盘,“王的女人”就是对市场规则的最大嘲讽。
目前看来,要走出困境,唯有加快改革。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三公原则,进一步加大力度简政放权,让民众有序参与对简政放权的监督,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少管制、更低税赋、更尊重法治。只有这样,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才会真正迸发出勃勃生机。但是,眼下的情况来看,各类管制相当严重甚至粗暴,社会氛围因为管制而变得压抑。
即将举行的大阅兵和习近平访美可能都是下半年政经走势的关键节点,此后,军事领域、国资领域及对外开放方面的改革可能加快。
一、政治走势
7月底,北戴河会议前夕,周本顺和郭伯雄两大重要人物相继落马。相比上个月,这个月的政治形势似乎平静得多。
高层的公开活动在这个月中旬北戴河会议结束之后才频密起来。其中几个事件值得关注:
第一是国务院正在调整其会议机制,国务院层面先后举行专题讲座和专题讨论都相当罕见。新增的会议形式会否成为新常态还要继续观察。但至少说明,国务院系统在决策模式上出现了一些变化。
另外一件事与天津大爆炸有关。因为社会事件而影响到省部及以上高层政治十分少见,以前只有渤海二号沉船事故、山西特大矿难和北京非典等为数不多的几次。虽然一度有各种传闻,但目前查处情况还未公布。同时,天津爆炸事故的应对和处置似乎是一次失败案例的典型,作为一个直辖市其应对水平和能力,似乎和中西部的一个小县城没有太大差别。
第三件事与目前正在调查的中信证券的案件有关。目前信息扑朔迷离,调查范围似乎在不断扩大。调查的指向到底是什么?
8月份,虽然没有任何官媒的推动,但是在微信朋友圈、微博却突然刮起一阵“长者风”但并未涉及到什么直接的事件,也没有直接针对当下时政,而是具有人情味的角度,挖掘许多人物的细节。为什么会起这样一股风,既与当下敏感的反腐形势有关,也与当下的政治社会氛围有关。
在中国外部,泰国的爆炸事件值得关注,泰国向来是国际假护照的一个集散地,这次爆炸据称可能和泰国遣返有关中国人士有关。这对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非传统安全合作都会带来新的变化。
扫一扫,关注政经周报公众号
二、经济形势
6月份的股灾已经预演了一次中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枯竭的情形,救市正在半山腰,这个月由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调整却又引起新的风波。
按照去年和年初的改革预期,包括利率市场化、资本项开放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都是今年改革的重头戏,去年央行已经让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扩大,伴随着美元加息预期和资本外流问题,一度引起了市场的恐慌。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今年上半年人民币一直保持稳定。
直到这个月初,人民币纳入sdr的评估失败。这次失败和人民币汇率改革是否有直接关系,目前外界难以知晓。但是,相比于许多新兴市场货币,人民币一直维持的稳定和微贬其实仍是升值,因为其他货币贬值幅度更大。
而且,上半年决策层也明确表示,不需要通过贬值来促进出口。因此,可以肯定这次改革并非是从提振出口引起,而是从金融改革自身的逻辑出发。
但是改革引起外部的反弹可能超出了预期,加之前次股灾的影响,这次汇率的陡然贬值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波澜,伴随着大宗商品的暴跌,看空中国的声音再次响起。
一度,由全球市场波动而引起的危机情绪加重,并引起会否重现亚洲金融危机的担忧。但是无论是从中国和其他大多数亚洲国家的外汇存底,还是经济增长速度来看,目前来重现亚洲金融危机的可能性都很小。同样,在资本项管制和巨额外汇储备存底的前提下,谈做空中国还为时过早。
在央行就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调整的问答中已经给出了未来汇率改革的方向,包括增加外汇市场的做市商,缩小在岸和离岸市场之间的价差等等。这项改革肯定不会停止。对于外贸企业而言,也需要学会适应双向波动的新常态,寻找更多的外汇对冲工具。
目前而言,中国的资本市场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虽然杠杆险情已经拆除,但是市场信心还没有恢复。救市仍在走技术路线,而不是提振信心。但是提振信心需要改革。
目前最受市场期待和关注的改革是国资。国资改革一度在三中全会后,各地纷纷出台混改的文件,蔚为壮观,今年则突然出现央企整合潮,未来的国资改革会否能给市场惊喜?目前看来可能性很小,高层似乎也更重视国企在经济中的作用,而不是打破垄断,增强市场活力。
扫一扫,关注政经周报公众号
三、改革前景
虽然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似乎都要政府之手来救,但改革并未止步。
除来上文所述的汇率改革之外,地方债的改革也有新进展。从去年下半年的43号文发端,“开明渠、堵暗道”,地方债置换已经启动了三轮,数额超过三万亿。不到一年时间,在经济不断下滑的背景下,这个庞大而复杂定腾笼换鸟的工作终于有了阶段性的成果,在置换之后开始限额管理。
同时,这个月辽宁发行的债券利率明显上浮,而且即使如此还有部分出现流标。虽然有各种技术性因素影响,但也说明,市场力量开始对地方债发挥作用。地方债置换以时间换空间,将地方政府从迫在眉睫的短期债务中解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初期来看非常依赖于央行的帮忙,从而鼓励商业银行购买这些债券。因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道德风险的问题,只不过是风险主体发生了转移,兜底由地方政府的安慰函变成了央妈。从未来发展来看,国债及地方债可能会形成庞大的市场,应当吸引包括国际投资者在内的买家进入,并且强化对这些发债主体的信用评级。可是,金融市场从来嫌贫爱富,未来经济严重下滑的地区,诸如东北地区将怎么办?
另外一项同样讨论已久的改革,也出现了明显的进展,即农地抵押问题。这个月国务院层面下发了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住房财产权等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虽然目前规定的仍是试点,但其实各地的试点已不少见,关于赋予农民响应的财产权抵押功能也讨论多年,这次从国务院层面正名,提出细则仍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改革是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蓝图中的一环,但是一直没有动静,仍处于局部试点的状态,农地和房屋抵押贷款也是如此。面临的现实法律障碍多,如果贷款违约,银行如何处置分散的农地呢?而且土地和金融功能一旦结合,土地便会成为套取资金的工具,形成更复杂的问题。土地改革仍在小步慢走。
此外,利率市场化也有新进展,一年期以上的存款利率已经放开,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但是这次放开一年期以上利率并未引起市场热烈关注,原因在于此前央行给予的存款利率的上浮幅度,比如1.5倍的基准利率,但几乎没有银行一浮到顶,原因在于银行面临刚性到成本支出,竞争压力不小。因此,再扩大波动区间意义不大,于是干脆放开。但总有一天,银行之间的存款定价差异会体现出来。
扫一扫,关注政经周报公众号
大公网特约评论员 谭翊飞
初秋季节,天气微凉,大阅兵在即,未经证实的重大军事改革的计划也已传出。刚刚过去的八月份,政治领域的走势相对平静,但不冷静。
而在经济领域,一场重大改革的大幕正在开启。正如上个月的半年度分析所称,类似于去年43号的重大改革很可能会在下半年推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调整就是这样的改革。
这两年,中国的改革呈现出上半年平静,下半年加速的特点。股市仍在“跌跌不休”,但从这次主动进行汇率调整来看,中国金融改革并没有因为股灾而减缓,改革仍在迎难而上。
资本市场和人民币汇率频繁地大幅波动对社会心理预期产生新的影响,但很可能这会成为新常态,需要逐渐适应。对汇率敏感的外贸企业更是如此,他们需要更多的工具来应对汇率的波动。
市场波幅扩大,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更为强烈,反应也更为灵敏。信息传播的蝴蝶效应更为明显,尤其是对目前并未企稳的、如惊弓之鸟般的市场,一句无来源的传言都可能引起市场的暴涨暴跌。
这对监管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需要进一步的公开信息,而不是严控信息传播。上次的股灾已经显现,流动性枯竭从根本上是信心的缺乏,而不是市场上真的缺少流动性。因此,培育市场信心十分重要。但目前的救市政策,仍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买卖股票救市,让证金公司成为全民的对手盘,“王的女人”就是对市场规则的最大嘲讽。
目前看来,要走出困境,唯有加快改革。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三公原则,进一步加大力度简政放权,让民众有序参与对简政放权的监督,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少管制、更低税赋、更尊重法治。只有这样,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才会真正迸发出勃勃生机。但是,眼下的情况来看,各类管制相当严重甚至粗暴,社会氛围因为管制而变得压抑。
即将举行的大阅兵和习近平访美可能都是下半年政经走势的关键节点,此后,军事领域、国资领域及对外开放方面的改革可能加快。
一、政治走势
7月底,北戴河会议前夕,周本顺和郭伯雄两大重要人物相继落马。相比上个月,这个月的政治形势似乎平静得多。
高层的公开活动在这个月中旬北戴河会议结束之后才频密起来。其中几个事件值得关注:
第一是国务院正在调整其会议机制,国务院层面先后举行专题讲座和专题讨论都相当罕见。新增的会议形式会否成为新常态还要继续观察。但至少说明,国务院系统在决策模式上出现了一些变化。
另外一件事与天津大爆炸有关。因为社会事件而影响到省部及以上高层政治十分少见,以前只有渤海二号沉船事故、山西特大矿难和北京非典等为数不多的几次。虽然一度有各种传闻,但目前查处情况还未公布。同时,天津爆炸事故的应对和处置似乎是一次失败案例的典型,作为一个直辖市其应对水平和能力,似乎和中西部的一个小县城没有太大差别。
第三件事与目前正在调查的中信证券的案件有关。目前信息扑朔迷离,调查范围似乎在不断扩大。调查的指向到底是什么?
8月份,虽然没有任何官媒的推动,但是在微信朋友圈、微博却突然刮起一阵“长者风”但并未涉及到什么直接的事件,也没有直接针对当下时政,而是具有人情味的角度,挖掘许多人物的细节。为什么会起这样一股风,既与当下敏感的反腐形势有关,也与当下的政治社会氛围有关。
在中国外部,泰国的爆炸事件值得关注,泰国向来是国际假护照的一个集散地,这次爆炸据称可能和泰国遣返有关中国人士有关。这对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非传统安全合作都会带来新的变化。
二、经济形势
6月份的股灾已经预演了一次中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枯竭的情形,救市正在半山腰,这个月由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调整却又引起新的风波。
按照去年和年初的改革预期,包括利率市场化、资本项开放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都是今年改革的重头戏,去年央行已经让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扩大,伴随着美元加息预期和资本外流问题,一度引起了市场的恐慌。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今年上半年人民币一直保持稳定。
直到这个月初,人民币纳入sdr的评估失败。这次失败和人民币汇率改革是否有直接关系,目前外界难以知晓。但是,相比于许多新兴市场货币,人民币一直维持的稳定和微贬其实仍是升值,因为其他货币贬值幅度更大。
而且,上半年决策层也明确表示,不需要通过贬值来促进出口。因此,可以肯定这次改革并非是从提振出口引起,而是从金融改革自身的逻辑出发。
但是改革引起外部的反弹可能超出了预期,加之前次股灾的影响,这次汇率的陡然贬值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波澜,伴随着大宗商品的暴跌,看空中国的声音再次响起。
一度,由全球市场波动而引起的危机情绪加重,并引起会否重现亚洲金融危机的担忧。但是无论是从中国和其他大多数亚洲国家的外汇存底,还是经济增长速度来看,目前来重现亚洲金融危机的可能性都很小。同样,在资本项管制和巨额外汇储备存底的前提下,谈做空中国还为时过早。
在央行就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调整的问答中已经给出了未来汇率改革的方向,包括增加外汇市场的做市商,缩小在岸和离岸市场之间的价差等等。这项改革肯定不会停止。对于外贸企业而言,也需要学会适应双向波动的新常态,寻找更多的外汇对冲工具。
目前而言,中国的资本市场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虽然杠杆险情已经拆除,但是市场信心还没有恢复。救市仍在走技术路线,而不是提振信心。但是提振信心需要改革。
目前最受市场期待和关注的改革是国资。国资改革一度在三中全会后,各地纷纷出台混改的文件,蔚为壮观,今年则突然出现央企整合潮,未来的国资改革会否能给市场惊喜?目前看来可能性很小,高层似乎也更重视国企在经济中的作用,而不是打破垄断,增强市场活力。
三、改革前景
虽然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似乎都要政府之手来救,但改革并未止步。
除来上文所述的汇率改革之外,地方债的改革也有新进展。从去年下半年的43号文发端,“开明渠、堵暗道”,地方债置换已经启动了三轮,数额超过三万亿。不到一年时间,在经济不断下滑的背景下,这个庞大而复杂定腾笼换鸟的工作终于有了阶段性的成果,在置换之后开始限额管理。
同时,这个月辽宁发行的债券利率明显上浮,而且即使如此还有部分出现流标。虽然有各种技术性因素影响,但也说明,市场力量开始对地方债发挥作用。地方债置换以时间换空间,将地方政府从迫在眉睫的短期债务中解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初期来看非常依赖于央行的帮忙,从而鼓励商业银行购买这些债券。因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道德风险的问题,只不过是风险主体发生了转移,兜底由地方政府的安慰函变成了央妈。从未来发展来看,国债及地方债可能会形成庞大的市场,应当吸引包括国际投资者在内的买家进入,并且强化对这些发债主体的信用评级。可是,金融市场从来嫌贫爱富,未来经济严重下滑的地区,诸如东北地区将怎么办?
另外一项同样讨论已久的改革,也出现了明显的进展,即农地抵押问题。这个月国务院层面下发了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住房财产权等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虽然目前规定的仍是试点,但其实各地的试点已不少见,关于赋予农民响应的财产权抵押功能也讨论多年,这次从国务院层面正名,提出细则仍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改革是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蓝图中的一环,但是一直没有动静,仍处于局部试点的状态,农地和房屋抵押贷款也是如此。面临的现实法律障碍多,如果贷款违约,银行如何处置分散的农地呢?而且土地和金融功能一旦结合,土地便会成为套取资金的工具,形成更复杂的问题。土地改革仍在小步慢走。
此外,利率市场化也有新进展,一年期以上的存款利率已经放开,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但是这次放开一年期以上利率并未引起市场热烈关注,原因在于此前央行给予的存款利率的上浮幅度,比如1.5倍的基准利率,但几乎没有银行一浮到顶,原因在于银行面临刚性到成本支出,竞争压力不小。因此,再扩大波动区间意义不大,于是干脆放开。但总有一天,银行之间的存款定价差异会体现出来。
扫一扫,关注政经周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