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评论员 木春山
肯尼亚《标准日报》最近刊出一篇名为“为何铁路计划可能会是肯尼亚历来最大的丑闻”的报道,矛头指向了中国路桥公司,称其在肯尼亚工程上漫天要价。由于《标准日报》是肯尼亚最大的私营报纸,因而这篇既指名道姓,又声音多元的稿子影响力颇大。
抛开事情原委,但从这件事的传播意义上而言,中国形象已经有了损失。《标准日报》的采写首先引述了政府信源——肯尼亚司法部长的质疑声音,给人一种此事让政府颇为不满的内涵;第二列出了大量数据——指出中国公司在2012年7月中标通知书所列的报价为2200余亿肯尼亚先令,但是现在的造价却是1.3兆肯尼亚先令。第三引用了专家分析——这位肯尼亚学者公开质疑建铁路定位为“政府间的采购协议”并不合法,甚至认为开标过程“不透明、不公开”。这种先入为主的议程设置方式,无疑将中国公司放在了媒体的审判席上。
肯尼亚的“铁路风波”既考验中国公司的公关能力,也考验中国政府的关系积累。如不能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方式,在非洲大陆教育程度偏低、新闻传播带有极大从众性的当下,该新闻还存在继续发酵的空间。事实上,已经有BBC等国际大媒体跟进报道了此事。而英国《金融时报》1个月前甚至就提到了肯尼亚铁路项目成本高的抱怨。因而此事如不能快速处理,恐怕西方最希望看到的“中国殖民非洲”的陈词滥调又将陈渣泛起。
中国公司被肯尼亚媒体“爆料”一事或许是偶然,但是笔者长期关注中国的海外利益,特别是最近在做“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分析”时观察到的现象,或许带有某种必然的含义。
笔者数年前曾在非洲探访,真切感受到了中国企业,特别是基建公司通过雇佣当地人、修建公共建筑给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但是研究发现,最近几年在非洲和东南亚这些传统意义上被视为与中国亲近的发展中地区,中国企业的负面新闻呈上升趋势。这与中国企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业务日益受到政治因素影响,被当地媒体负面报道的趋向相契合。换句话说,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整体环境这些年有所恶化,这在非洲表现得比较明显。
原因之一当然不能排除某些中国私企,甚至国企在非洲当地的做法“无良”,引发当地人不满,从而客观上损害到了中国在当地的利益。比如数年前赞比亚一家铜矿工人罢工时,中国矿主用“非法手段”驱散工人,导致大规模抗议。这甚至成为赞比亚大选两派候选人的竞选话题,最终“反华”的一方当选总统,这导致中国外交工作和经济利益极为被动。
此外,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应该构建一种多层次的传播和公关网络,打破传统意义上“非洲政府多腐败”、“疏通政府关系保平安”的思想。中国的民智渐开,非洲也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讲,非洲中产阶级崛起的速度和规模不比中国差,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他们有着社交媒体创造的良好表达空间和互联空间。
在非洲的中国企业要理解并适应这种趋势。除了和政府维持良好关系之外,对包括非洲媒体、智库、协会、民间等都要有一整套的分门别类的传播技巧和公关渠道。政府之外的这些力量是非洲未来的希望,将持续影响政府施政及民众舆情,对他们的一举一动的留意,从某种程度上反而应该大于对政府的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更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上了这条带有某种“国际社会责任”之路。1个月前南非媒体就曾报道中国一些大型国企,例如华为进驻非洲市场,不仅为非洲电子产业注入新能量,还为非洲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缓解了非洲较为紧张的就业形势。
整体而言,对待类似肯尼亚“铁路风波”等一类的“反华声音”,需充分考虑到非洲发展过程中民众诉求的变化影响中国利益的可能性,也要防止就事论事的独立事件泛化成为影响政府间关系的政治性事件。这就需要中国外交层面既要安抚民间对中国企业某些做法的不安情绪,更要警惕西方利用这种情绪进行反复炒作,让中国和所在国的政治关系出现裂痕,由其从中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