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高调地突出亚洲之行,仍掩盖不了美国在亚太地区力不从心的窘境。
大公网4月24日讯 纽约时报中文网23日刊发评论文章:美国要把注意力放在亚洲。文章摘编如下:
如果要在此地聊起奥巴马总统的亚洲政策这个话题,美国人将受到狂轰滥炸式的提问,这恐怕是意料中的事。
在美国国防开支下降、国会运转不灵的时刻,美国还会真的像承诺的那样,到2020年将国防资源的60%投入到亚太地区吗?就在奥巴马陷入乌克兰和叙利亚危机无法脱身时,他还能在亚洲投入更多时间吗?如果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威胁,美国在亚洲的盟友们还能指望它帮助进行防御吗?奥巴马在2011年宣布美国亚洲政策“再平衡”的想法,到底是何用意?
因此,奥巴马本周访问日本、韩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之时就需要澄清,他将如何增进与亚洲的关系,这一点十分重要。白宫起初对这项政策大加宣扬,导致了亚洲地区的许多人产生误解,以为这是一次“零和博弈”式的转变,而不是一种更细微的校准。作为亚太地区存在已久的一股力量,即使美国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之后,它也绝无可能放弃在中东利益。美国也永远不可能切断与欧洲的关系,尽管人们有时会指责奥巴马忽略了欧洲的盟友。
但无论如何,鉴于亚洲的经济重要性日益增强,而日渐强硬的中国也正在崛起,将更多注意力投向亚洲从长期来说是合理的。中国的崛起已促使许多亚洲国家寻求与美国建立更密切的合作。
亚洲和美国的许多专家认为,再平衡政策过度军事化,纷纷批评奥巴马的这种做法。过度军事化的例子包括承诺将更多的美国国防资源转移至该地区;与菲律宾签署军事基地共享协议;让美国海军陆战队轮流驻扎在澳大利亚达尔文;在日本与中国发生海上争端的大背景之下,重申美国与日本的联盟关系;扩大美国对亚洲地区的盟友和伙伴国的军售规模。
在亚洲国家,安全问题是一项首要考虑。亚洲各国密切关注着乌克兰危机,以及奥巴马的应对手段。日本尤其担心,美国会在国会的压力之下削减军事开支,而且也提出了疑问,一旦日本与中国发生冲突,美国是否会部署军力。
奥巴马面临的一项挑战就是管理与亚洲盟友持续深入的关系,来增进该地区的稳定与海域的自由,同时也避免加剧与中国的紧张关系。例如,中国国防部长在与本月初访华的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进行交流时,称中国对东海争议岛屿有着“无可争议的主权”。但是当哈格尔受邀参观中国唯一的航母时,也显示出了合作的迹象,并且双方同意就地区安全和军队问题定期举行高层会谈。
但是再平衡政策应从活跃的经济领域着手,必须使其超越国防的范畴。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就是,美、日及其他10国正在进行谈判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rans-Pacific Partnership)贸易协定的重要性。日本和美国正在努力解决农业问题上的一些分歧,这样等奥巴马在东京时,就可以公布一项突破性的进展。据说,分歧正在缩小,但结果尚不明确。
除此之外,奥巴马政府也在寻求采取其他一些措施,来增强与其他国家联系,从而减少冲突的发生并改善经济增长。这些措施包括强化东盟、东亚峰会(East Asia Summit)等区域性机制,奥巴马将于今年下半年出席东盟峰会;与印度、越南等国在能源、海洋和气候变化领域发展伙伴关系;首次作为东道主,于本月早些时候在夏威夷举行东盟国防部长会议,讨论人道援助和灾难救援程序。
美国政府也采取了更积极的态度,鼓励日本和韩国缓和两国间具有破坏性的敌对关系,包括解决二战期间日本征召韩国慰安妇的问题。在奥巴马的亚洲政策中,日韩两国是不可或缺的。
亚洲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而一些国家间升级的紧张关系——如中日、日韩,以及中国和较小的海洋国家——可能会让经济增长面临风险。动荡、混乱的世界会继续消耗美国的精力。但亚洲代表了未来,应该列在议事日程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