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光州事件
大公网观察员 宋代伦
已年近70的韩国总理郑烘原因搜救不力宣布引咎辞职。这结束了他为期整14个月的总理生涯。
他并不是第一位辞职的韩国总理,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在韩国66年的历史上,担任总理的有55人之多。很多总理生涯不过几个月。总理职位走马灯式的更替,其实也在书写着韩国从一个军事独裁国家向文官制的民主化转型的历史。其中体现的最重要政治价值有两点:民众诉求对政治的推动、制度问责对政治的保障。
民众声音改变“政治版图”
近代以来的韩国与中国一样,同遭日本侵略。在建国前,最有名的抗争运动是1919年3月1日为摆脱日本殖民统治而爆发的独立万岁运动,史称“三一运动”。这场运动调动了整个朝鲜半岛的民众起义抗争,虽然仅3个月即被镇压,但大韩民国成立后广大民众继承了日据时代下争取民主的抗争传统。可以说,韩国是战后发展中国家中反抗独裁争取民主斗争最为突出的。广大民众为此付出了极大代价。
大韩民国建国的第一位总统是由美国一手扶持的李承晚。他就任总统时已经73岁高龄。本来,在1948年建国前夜,韩国的制宪国会已经通过宪法规定,总统由2/3以上国会议员选举产生,任期4年。但李承晚凭借强大的权力不断修改宪法条例,例如由议会选举改为选民直选,撤销国务总理,首任总统可再连任等等,再配合拘捕反对议员,强加压力使修正案朝符合自身连任的方向进行。就这样,李承晚从本来只能任一届4年一直连任了三届12年。
到1960年,已年届85岁的李承晚仍想通过操纵选举取得连任。但韩国人民此时再也无法忍受李氏的独裁统治。从2月28日大邱学生走上街头,到3月中旬马山市人民举行数轮抗议不公正选举的示威游行,再到4月份波及到全国的抗争运动,期间韩国人民遭到了军警的残酷镇压。到4月19日,愤怒的民众包围了国会议事堂,烧毁了李承晚所在的自由党党部。最终迫于人民的强大压力,李承晚在4月26日宣布辞职。这是大韩民国建国后的第一次成功的民主运动,史称4·19革命。
李承晚之后,韩国迎来了长达17年的朴正熙时代。有意思的是,这段时期虽然仍是独裁统治,但韩国因为战后以劳动密集型经济为主的高速发展,加上基督教在其中的作用,使得民众的抗争意识和组织动员能力都得到强化。在1979年到1980年这短短一年间,韩国的民众抗争与反抗争又迎来新一轮高潮。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1980年5月18日爆发的“光州事件”。
1979年初,新民党总裁金泳三发表演说,严厉抨击朴正熙政府的独裁专制,这又引起了当局的强力镇压。这又再次引起了广大各界民众的反抗。整个1979年,朴正熙政府和韩国人民就在这种镇压与反镇压的进程中滚雪球般把事态扩大。1979年10月在釜山,数万名民众掀起了反朴风暴,5000名示威群众被逮捕。最后,朴正熙被自己的情报部长金载圭桉暗杀,自己出任代总统。但之后又被陆军保安司令全斗焕发动军事政变夺权。
1980年全斗焕掌权以来,不断发布戒严令,严禁任何集会游行和政治活动。5月17日,在这场民主抗争运动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民运领袖金大中被逮捕,这引发了民众又一轮不满和愤怒。18日凌晨,全斗焕调动数万军力在光州地区捕杀抗争人士。此一发不可收拾,从18日开始直到27日十天里,军力的不断调动增强伴随着民众伤亡的不断扩大。最后伤亡人数几无法统计,一说100多人,一说数千人。
光州事件后,全斗焕的政权继续。因为这次事件的恶劣影响,使得全斗焕政府在国内国际舆论上的形象都大打折扣。虽然当局仍不断封锁有关这次事件的真相传播,但韩国人民还是凭借各种方式表达纪念与对全斗焕的不满,例如设立纪念日悼念,组建各种抗争团体,展开修宪运动等。
1986年2月,已被释放的金大中联合金泳三等人士发起“一千万人改宪签名运动”,开始了新一轮民主化浪潮。韩国的天主教徒也联合起来发表声明要求实行民主。而这一时期恰逢1988年汉城奥运会来临,因此为了成功举办奥运会,全斗焕也表示将在未来几年逐步向和平移交政权过渡,但又表示不会在奥运会之前讨论修宪问题。这又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于是又在1987年爆发了“六月抗争”,为全斗焕上台来最大规模的的政治运动,更甚光州起义。
在民众的压力和美国的斡旋下,全斗焕接受妥协,决定向人民让步。1987年10月,韩国国会通过了修改后的宪法,并进行全民公决,93%的选民投票赞成。至此,韩国经过40年的民众抗争,终于迎来了一部新宪法,又称第六共和国宪法,并沿用至今。这是大韩民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在执政党和反对党间达成协议基础上修改的宪法。民主政治的制度逐渐在韩国建立起来。这部宪法规定总统实行全民普选,总统只能任一届五年,取消总统宣布紧急状态和解散国会的权力等,有效地限制了总统的权力。
可以说,数十年来的政治进步的根本,在于民众愿意发声、敢于发声。这种对国家和民族的坚定责任感,是推动韩国进步的钥匙。韩国当局能够顺应潮流,进行顺势而为的改革以适应民众诉求,最终才让韩国逐渐步入了民主社会。这又反过来促进了民众诉求的利益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