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访问埃塞俄比亚
大公网5月8日讯 《星岛日报》发文指出,李克强访非凸显中国巧施“捭阖术”。以下是文章摘编。
提到非洲,中国商人似乎更关心当地黄花梨木料的价格,而普通大众则可能会想到肯尼亚的长跑好手们。
非洲是中国的“老朋友”,但官方友谊还须向民间进一步深化。在眼下李克强访非期间,内地官媒连续发文透析非洲,包括告诉国人“善于奔跑的只是肯雅的凯伦金族”,并试图引导思考“我们能向非洲学什么?”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尊重自然,以及重拾正在被物质主义吞噬的家庭观念等。这种耐心解读看似只是一次重大外交行动的细枝末节,却能展露当前中国外交中的“平视”理念。
从去年习近平访非,到今年李克强再访,中国的政策用词中特别强调了“互利共赢”、“平等相待”、“包容发展”等关键字,这避免予人误会中方是施予方,非洲只是接受方。
李克强在非盟总部的演讲中,把中非情谊描绘为“钢铁般的”。而巩固坚实情谊的身段则相当柔软,体现了中国新一届领导层外交“捭阖术”的奥妙。
所谓“捭阖术”,一是“柔圆”。
习李时代,“夫人外交”角色感增强,体现中国外交的柔性诉求。据透露,李克强夫人程虹此访将含多项公共外交部分,单独参加一些“软性”活动,其中有发挥学术特长的机构访问机会。
此外,李克强访非第二站是尼日利亚,其间将首次出席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全会。有外交知情人士表示,此日程系加排档期。考虑到李克强将有关于对非合作的特别讲话及经济政策宣示,可以察知中方冀以包容互鉴精神寻最大公约数的外交主张。
柔圆张力因势而变
与“柔圆”相对的则是刚劲与张力。从最近习近平访欧提出“和平醒狮”论,到拉阔外交战线的一系列新行动,可看出新一届领导层以主动姿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重新架构与世界相处之道的谋略。
在外交智囊人士看来,习李对推动中国外交转型颇具战略耐心,亦注重因势而变的灵活性。近期几次出访活动,如对“欧洲观”及“非洲观”的最新阐释,皆着意高远,不囿于国内及周边地缘政治热点,而是将战略纵深拓开,纳入全球视角及大国总目标中加以关照。
外交上的大开大阖,旨在加强在全域中的牵引作用,实现内外战略的对称互动。中国高层调整传统战略规划机制的意志已经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