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以军装甲车在以色列与加沙边境集结。当天早上,以色列军队加大对加沙地带的空袭力度,造成8人死亡。与此同时,控制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向以色列特拉维夫发射了两枚火箭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9日发表声明称,以军代号为“护刃行动”的军事行动将继续加大对哈马斯和加沙地带其他武装力量的打击。新华社/基尼图片社
文 / 木春山
以色列空袭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哈马斯,中东局势骤然紧张。与美国和西方对此问题高调报道不同,中国官方的态度显得颇为低调和谨慎。但是中国网民却这一并不新鲜且“远在天边”的争斗表现出乎寻常的热情。背后有什么“秘密”?
揭开秘密首先要了解中国对巴以关系的态度。其实巴以数十年的冲突中,中国从未置身事外。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对巴勒斯坦采取了一边倒的支持,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代领导人几乎是无条件支持“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阿拉法特的解放事业。巴解组织从中国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和武器。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直接介入中东事务。所有这些,除了中国理想主义外交的正义底色之外,就是中国政府的政治考虑:巴勒斯坦背后有着庞大的阿拉伯选票,以及中国立场可以换回在第三世界的巨大影响力;在此背景下,尽管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但中国对以色列的橄榄枝一直没有接过,两国在1992年才建立外交关系。
70-80年代中后期的10年间,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逐渐和以色列走近。原因很简单,以色列的武器曾帮助中国抗击越南,以色列的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满足了中国的发展需求。至今中以军事交流和经济合作,依然是两国交往的两大支柱。相比之下,政治合作就显得有些流于形式。但中国在巴以冲突中的立场从过去的一味抨击以色列,渐渐转换到中立与中庸。巴人虽有不满,但也只能接受变化中的中国。
如今中国外交政策依然在逐步调整和完善,在中国对中东外交日益重视的当下,中国更没有理由置身在巴以冲突之外,何况巴以矛盾或许会对中国反恐带来一些借鉴意义。
有意思的是,巴以冲突折射到中国,官方似乎不为所动,但是民间已经形成了一个泾渭分明的两派博弈。中国网络媒体上对以色列的批评声音,几乎都来自穆斯林。他们甚至发起运动呼吁中国应该向西方民众学习,自由表达对加沙遭到袭击的愤怒。而对以色列支持的一派,则更多的是非穆斯林网友,他们的发言,对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深恶痛绝,甚至将所有反对空袭加沙的一派统统“打成”支恐派。两派为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中东小国,在网上骂得不可开交,这肯定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开战时,都没有预料到的。
当然也有支持以色列保卫安全同时反对过度杀戮的“中庸派”。他们和中国政府对巴以冲突的官方表态相差无二。就如同中国政府的声音在巴以冲突的全球媒体报道中不占优势一样,这派在网络上也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尽管他们立场相对客观,但针对巴以冲突的表达,还是被一些标签化和形象化的参与所左右。
这个传播的例子很具有说服力,即中国的利益其实和巴以冲突绑定在一起的,因为网上两派“骂战”的落脚点都是中国。
反对以军空袭加沙的一派认为,全球穆斯林是一家,应该呼吁所有中国人不被“犹太人阴谋”所诱惑,推动更多非穆斯林民众和中国媒体对加沙惨状更多报道;而支持以色列的一派则认为,中国的恐怖威胁基本上是类似哈马斯一样的极端主义组织操控和实施的,他们必然有联系,甚至可能渗透到了极少数中国穆斯林当中,以色列对其的深入打击,其实是在帮助中国反恐。
尽管中国政府刻意低调,对巴以双方采取相对平衡的外交方式来处理彼此的关系,然而由于中国存在着极端主义和恐怖势力的威胁,应该说,在巴以冲突中,中国不能完全置身事外;甚至可以说,中国已经被迫卷入了这场“无妄之灾”。网上民众表达并不是随便的发泄或者无聊的消遣,其背后衬托出民众对中国社会治理的诉求和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期待。中国的官方、媒体、社会和民间,都应该正视这个现实,并找出因应这一问题的办法。
巴以冲突十分复杂,数十年来以牙还牙的战争已经不能简单得使用所谓的“正义”和“非正义”来定义。而中国民间竟还存在如此片面与极端的看法,其实十分危险。中国西部安全与中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也是一个穆斯林人口大国,因而确实需要以巴以问题的民间表达为切入点,对言论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行为进行未雨绸缪式的分析与探究。
中国需要防止中国的穆斯林“中东化”,防止那种将中东当祖国的极端主义思想,要让有这种思想的穆斯林要认识到“自己首先是中国人,然后才是穆斯林”。中国也需要防止民间对以色列反恐效果的过分赞扬,防止被当成妖魔化穆斯林的“工具”,从而损害本国在中东的政治经济利益,并为国内的民族团结与国家安全带来影响。
巴以冲突,才是中国真正需要警惕“境外势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