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木春山
朝鲜处处都要“讲政治”,两年一届的平壤国际电影节也不例外。对朝鲜普通人而言,这是一次文化盛宴,会让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外界的他们过一把“眼瘾”;对朝鲜官方而言,则是一次难得的与西方世界打交道的机会。
一
平壤国际电影节的产生就和政治有着不解之缘。上个世纪80年代,正是金正日被确定为接班人后的政治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其早年发迹部分得益于主管文化艺术,曾写过艺术指导著作《电影艺术论》,至今都是朝鲜电影界的圭臬。
在金正日指导下拍摄的两部作品被认为是朝鲜电影的“不朽之作”,一部是《血海》(1968),另一部是《卖花姑娘》(1972),两部作品都是基于大力歌颂金日成的革命业绩,哄得老爹开心的金正日,由此成功PK掉了低调叔叔金英柱和木讷哥哥金平日,成为“接班人”的不二人选。可以说,艺术是助金正日登上政治高峰的利器。
其实,金正日还真是个不折不扣的电影迷,据说藏有2万部CD。他的最大特长就是把兴趣爱好和政治斗争完美结合。甚至为了拍部好电影,还用绑架+诱拐的方式,将韩国导演申相玉和妻子弄到朝鲜为其拍摄宣传片。1986年申相玉夫妇赴瑞士参加活动时逃跑。据说申相玉将吻戏镜头首次带入朝鲜,这显然也得到了金正日同志的肯定。
1987年平壤国际电影节的创设,满足了金正日试图把自己在朝鲜电影领域的成绩推向世界的“政治雄心”。何况当时朝鲜电影产量是史上最好的时期,金家父子有资本把自己精心培育的“价值观”向全球推广。从电影节名称——“不结盟运动及发展中国家平壤国际电影节”——就能看出,朝鲜欲与西方试比高的“小国大雄心”。
当然平壤电影节创立的另一个原因是迎接政治风气透明开放的趋势。彼时朝鲜外交支柱之一的社会主义阵营大吹改革之风,这股风自然也波及到了朝鲜的内政和外交。在社会主义国家掀起“向西方学习”、“对西方开放”浪潮下,朝鲜也跟着潮流展示开放与包容的态度。电影节于是应运而生。
二
纵观最近几年的平壤国际电影节,能够发现一个隐含的脉络——无论是金正日还是金正恩,都在逐步探索电影节开放与朝鲜社会开放的契合点。
早期平壤国际电影节的影片选取是很有限的,来源几乎都是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或者对朝鲜政权有象征性意义的叙利亚、利比亚等“伙伴国”。随着苏联解体、国际局势变换,电影节的选片范围也日益扩大,西方电影逐步成为电影节上的一个“亮点”。
比如上届电影节,朝鲜首次上映了与外界合拍的两部电影,分别是中朝合拍的电影《平壤之约》和英朝合拍的《飞吧,金同志》。后者由于有英国因素,因而关注度更高。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煤矿女工转变为杂技演员的奋斗故事,语言诙谐,情景幽默。尼古拉斯·邦纳和金光汉通过此片,一举夺得了“最佳导演奖”。不少人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改变了那种朝鲜人不苟言笑、眼神冰冷的“刻板印象”。难怪有影评家认为,这其实算得上是一部优秀的“政治外宣作品”。
据说这是2010年金正日时代就开拍的电影,主创人员和演员几乎都是朝鲜人。可以说这部电影体现了金正日这位专业导演和影迷,对朝鲜电影国际化和开放化的探索之路。
除了《飞吧,金同志》之外,风靡全球的《神探夏洛克》曾在2012年的平壤国际电影节上播出过,英国的“每日电讯报”曾透露英国外交部花费280英镑购从制片商处买下了在朝鲜的放映权,英方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旨在为朝鲜展现不一样的世界,鼓励其作出改变。
但朝鲜人显然不愿意这么公开承认。组委会多次表示,朝鲜电影和外界电影不同的一个特点,就是朝鲜电影突出了“教育意义”。外国电影来这里只是交流而已。这也看作是朝鲜电影节“讲政治”的一个细节。
纵观平壤国际电影节的历史,会发现朝鲜人似乎对英国电影“偏执地垂青”。这也是有理由的。由于美国和朝鲜尚无外交关系,英国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和朝鲜建交,所以文化交流也无障碍;此外西方电影界,除了美国的好莱坞之外,欧洲电影,特别是英国电影的影响力颇大。所以朝鲜电影节“厚英薄美”也在情理之中。
在朝鲜继续愿意与西方打开关系大门的背景下,今年的平壤国际电影节上,西方电影依然抢眼。英国的《憨豆先生》、法国的《帝企鹅日记》等都被搬上了朝鲜荧幕。延续了这种文化促进政治的宣传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