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国海军若只营救人员 将成国家疲弱象征

\

  大公网5月5日讯 据本港媒体中评社编译报道,中国国防部4月30日表示,中国海军将于5月在地中海与俄罗斯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在声明发表之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在访问华盛顿,并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日本和美国将加强军事合作。在此背景下,军演似乎是为了回应美日之间不断加强的军事联盟。不过,彭博社昨日刊登哈佛法学院教授诺阿·费尔德曼(Noah Feldman)文章指,除了反击美日加强安保关系外,中国在地中海军演有助于维护当地稳定,随着中国工人在中东和北非国家越来越多,在将来会形成一定的国家利益,维持稳定就是在保护这些国家利益。文章如下:

  为何中国最近宣布将在离领土甚远的地中海与俄罗斯进行联合军演?从全球角度来讲,军演事关“新冷战”,以及中国维护自身利益并对美国在太平洋布局的回应。而从区域角度来说,中国显然希望更多地参与到中东与北非的事务当中。

  月内进行的这次军演从全球地缘政治来看非常有趣和特别。中国的军事和安全目标本来就集中在太平洋地区,难以在美国和欧洲诸国的后院分到一杯羹。不过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世界大国,在展示其力量的时候也取得了象征性的价值。在地中海进行海军军演——尽管规模不大——正是大国常做的事情。而宣布军演则显示出中国对于崛起的认真程度和责任心。同时,这对于中国来说甚至有更大的意义——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提倡“中国梦”来提升民族自豪感。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中俄军演也是一个象征性的回应,以反击美国与东亚各国强化安保关系。日本首相安倍近日访美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他开始认真探讨日本是否应该修改其和平宪法,把国民自卫队转变成一支真正的军队。

  中国转变目标的动力在于其日益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与日本纠缠不清的不明朗局势——美国是否会为了在必要时刻保护日本而开战。安倍访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奥巴马政府为了安抚安倍的动作,同时也含蓄地为安倍的国防计划背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两边阵营的军事布局即便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也与中日美的紧密经济合作分不开。这看上去似乎很不寻常,那是因为:冷战的主要特征就是战略竞争与经济合作并存。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地中海展示武力却没有受到阻碍——与普京治下好战的俄罗斯一起——就是因为军演不会影响中国与任何国家的经济关系,包括美国和欧洲各国。这也是“新冷战”的博弈模式。

  不过从地缘政治角度并没有完全解释为什么选在地中海军演。海军军演无论放在哪里都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在其他地方可能表达出的信号更强烈,因为中国海军在地中海的影响并不显著。

  而区域性的原因则更能全面解读本次军演。中国近年派遣舰队去营救或撤离大量中国工人的次数增加了一倍,这些行动都是由于区域不稳定而使后者陷入危险当中。第一次发生在利比亚——在2011年扳倒卡扎菲的动乱和轰炸行动中,近3.5万名中国工人被迫撤离;第二次是在今年3月末4月初,中国舰队到也门撤侨,因当地局势进一步恶化,同时沙特阿拉伯的空袭已升级。

  这些都使得中国希望在中东和北非成为更加有影响力的角色。目前,中国领导人并无意接过美国在中东维持霸权的角色——维护地区稳定和促进石油买卖。不过,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把中东涵盖在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的基建计划当中,并为中国工人们建立大量的居住地。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中国的策略是建立政府之间的伙伴关系,为国内经济发展保持稳定的原材料供应。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是获取经济利益的辅助工具。在利比亚的策略则是引入更多的中国人——近四万中国工人可能还在阿尔及利亚工作和生活,而其他非洲地区也有不少,但确切的数字难以统计。

  有朝一日,中国人在该区域的增加将会把中国的利益转移到地中海去。大量的商业投资必然伴随着一个国家利益——稳定。区域不稳正是中国撤侨的主要因素,这也就是北京在地中海军演的区域性原因。从长远来看,更多的中国海军出现在地中海可以帮忙维持稳定,而不止是在不稳时撤侨。

  笔者认为中国在中东的使命在处于蜕变的起始阶段,而这次地中海军演将是变化如何进行的风向标。当国家成为了强国,准备在一个区域提升海军势力,当中的战略思维是:其军队必须有能力完成其战略目标。当下中国在地中海的舰队主要任务是营救,但将来必定要做得更多,否则它只会成为中国疲弱的象征,无法代表崛起的力量。

  中国要成为中东一股重要势力的日子还远着呢。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盟友伊朗的发展轨迹,尽管后者正重新强盛起来,但同时也继续面临着国内对于现政权合法性的挑战。当中国在中东的历史开始被书写下来,这些海军军演必能成为一个篇章。中国会明白,展示其力量会有利于国家发展,但也要准备好迎接相应的代价。


扫一扫,关注大公网《世说时局》公众号

责任编辑:常晓宇

热闻

  • 图片

大公出品

大公视觉

大公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