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艇操纵员精心操控对接。资料图
文/贾磊
“潜水员准备,入水!”张恒银背负深水重潜装具跨出一步,从数米高的码头上跃入水中,扩音器中传来粗重的呼吸,水下画面被实时传送到监视器。他所在的机动救捞中队,隶属北海舰队海上防险救生支队。这支历史超过半个世纪的“水下尖兵”,随着各种先进水下装备的服役,开始具备全海域应急救援能力。
新型援潜救生船、深潜救生艇、机动型救生钟、观察型遥控潜器、侧扫声纳、高频合成孔径声纳……“这些装备从来没见过!”救捞中队老队长汤东征曾参与打捞“阿波丸”、救出被困水下5昼夜的船员等任务,创下多项纪录。老一代潜水员依靠笨重的潜水装具,凭着“党员下头水”、“以命换命”的意志一次次完成水下作业、救出生命。
打破饱和潜水全国纪录
潜水是世界最危险的职业之一。汤东征说,长期从事潜水,可能患上的职业病多达十几种。上浮过快造成的减压病是对所有潜水者的最大威胁。
“水下作业多是单兵行动,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和战友手中的‘生命绳’、‘兄弟绳’。”张恒银说。海底流、漩涡、各种障碍随时可能夺走潜水员的生命。
作为海军首支防险救生支队,担负全海军全海域应急救援使命,兼负援救平民及其他多样化的任务。支队加紧构建“大深度、中远海、多样化”的防险救生体系,加快提升全海域多平台一体化援潜救生能力。
今年1月,张恒银和其他3名潜水员在31个大气压的高压舱内鏖战16个昼夜,创造了饱和潜水系统320米饱和潜水和330.2米巡潜的全国新纪录,为今后大深度饱和潜水作业能力积累了经验,“对解决更大深度援潜救生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具有重大意义。”支队长刘杰说。
平战一致箭在弦上
当天气恶劣其他船只回港避风时,一旦出现险情,防救部队仍然要冲向风浪。支队多艘舰艇年出海平均200多天,在码头上常年保持三级战斗出航状态。机动救生中队始终保持一支应急抢险分队24小时待命。
“其他部队是‘弓’,有战备等级转进时间拉弓搭箭,防救部队是‘弩’,始终要在上膛状态,一触即发。”刘杰说。支队担负全海军全海域应急救援使命,兼负援救平民及其他多样化的任务。
2014年APEC会议水下安保,支队官兵对雁栖湖、颐和园等数百万平方米水域进行探摸,实现水下安全“零隐患”。2014年12月,正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的支队长兴岛船,连续一周多为马累供水,用中国海军的“远水”缓解了马尔代夫的燃眉之“渴”。
救援手段由单一到体系
支队配备目前中国唯一一艘新型深潜救生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潜水器之一,已完成包括核潜艇在内的中国海军所有型号潜艇实艇对接。在去年一次演练中,从水下一次性转移艇员8人。
“支队正在完成由浅水向深蓝、由近海向远洋、由辖区保障向跨辖区保障、由单一向体系转变。”支队政委刘长敏说,目前已经具备氦氧潜水作业、打捞沉船和深水搜索、观察、探测能力,成为海军乃至全军的海上防救劲旅。
扫一扫,关注大公网《世说时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