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APEC会议水域安保。资料图
文/贾磊2014年5月,美国空军伞降救援队飞行上千公里,在太平洋上完成对遇险中国船员的救援,在争分夺秒的海上救援中体现了大航程、灵活机动的优势。此前的2013年8月,解放军首支航空救生分队组建。
随着海军职能和范围的拓展,仅靠舰船很难保证救援时效和成功率,航空救生能将人员、装备和物资快速、准确投放至失事海域,并将失事舰船的动态信息传输至岸基指挥所和后续支援兵力,特别在中远海援救行动中,发挥尖刀的作用。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海上建立基本生存条件,延续生命,再等待后续救援,将人员转运至更大平台上救治。”分队长韩春告诉大公报。伞降救援一般分为投送、救护和撤离等阶段。由固定翼飞机投送人和物资,先投放冲锋舟、橡皮艇,救生员再下水,将落水人员带到船上进行初步救治。
各国航空救生培训周期较长。韩春以美军伞降救援队为例,救援范围不限海上,也包括陆地。除伞降、潜水、水面救生等基础科目外,简单的外科手术在内的战伤救护也是必修课。
2014年,分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陆上跳伞训练,平均每位队员跳伞50余次,从克服恐惧到熟悉跳伞基本程序,从牵引开伞到自主开伞,基本掌握了陆上跳伞技能。韩春称,今年计划开始海上跳伞训练。
分队成员来自潜水、帆缆、机电等不同专业,韩春本人是潜水员出身,这段经历帮助他克服跳伞初期的心理恐惧。对于其他队员,除了坚持训练、相互鼓励和心理疏导,还有机动救捞中队的传统教育影响,“迈不出机舱就意味着训练完成不了,实战中就不能救人,下面可能是老百姓,可能是战友,必须跳下去。”
韩春坦言,“我们希望担负的任务越少越好,因为一旦有任务就意味舰船可能遭受损失。生命受到威胁。”
扫一扫,关注大公网《世说时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