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国务委员杨洁篪在北京与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兼欧盟委员会副主席莫盖里尼共同主持第五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这是对话后,杨洁篪和莫盖里尼共同会见记者。新华社记者 丁林摄
文/扈大威
5月5日至6日,国务委员杨洁篪与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兼欧盟委员会副主席费代丽卡·莫盖里尼在京举行第五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此轮对话旨在增进双方战略互信,促进务实合作,进一步推动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的发展。
40不惑 中欧关系走向成熟
今年是中国欧盟建交40周年。40年来,随着中欧双方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深刻变化,双边关系也逐步成熟、深入,正在成为影响国际关系走向的重要变量。1975年,中国与当时的欧共体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是中国首次与一个区域一体化组织之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充分体现了中国对欧洲联合自强的支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欧洲国家不断加快一体化建设步伐。经过几度扩员,目前欧盟已有28个成员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在国际贸易等领域拥有广泛影响。欧元作为重要的国际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而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不断发展,也赋予欧委会更大的外交权能,使其在国际政治和安全事务中的影响稳步提升。
反观中国,在过去40年中通过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发展合作、环境保护、全球治理等重要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中欧同步发展赋予双边关系以全局性和战略性。
中欧相互借重,成为国际事务中重要的稳定力量。自2003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欧各领域合作的战略性更加凸显。双方合作涵盖上百个领域,成果丰硕,给双方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经贸合作尤其扮演了压舱石和发动机的角色,助推双边关系经受各种考验。当前,中国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连续10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14年,中欧贸易额达到6151亿美元。双方经贸合作持续走向深入,双向贸易和投资更趋平衡。
回顾过去40年,无论是在欧债危机的紧急关头,还是一体化遭遇挫折时的艰难时刻,中方从来都对欧洲一体化保持信心。尽管双方在价值观和一些政治问题上依旧存在分歧,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军售解禁等老问题也持续困扰,但中国依旧赋予中欧关系重要战略地位,致力于将其建设成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当前,中欧双方都处在各自发展的关键节点。而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转换也处在关键时期。中欧关系对双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越来越超越双边范畴。中欧加强战略对话与协调,推动务实合作,深化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欧洲当前安全和发展面临新的内外挑战。无论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和迁延,地中海南岸及中东地区的持续动盪,非法移民激增,恐怖主义本土化,都使欧洲安全环境出现深刻变化。与此同时,欧元区经济治理改革和希腊债务危机的最终解决,乃至恢复经济竞争力,摆脱日本式“失去的10年”的命运,则是欧盟最重大挑战。未来欧盟对中欧关系的借重将有增无减。
同时,中国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应对经济新常态,也需要中欧经贸合作的助力。随?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步伐加快,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的设立,中国外交倡议正在助推欧亚大陆的互利共赢局面,为中欧联手合作,相互呼应,共同推进欧亚大陆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而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次区域合作对欧洲均衡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也有助于欧盟区域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
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欧时与欧洲领导人达成重要共识,共同建设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这一共识丰富了中欧关系的内涵,为双方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指明了方向。双方预计将围绕《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大力推动经贸合作,加快投资协定谈判,培育新的合作增长点,促进人文交流,加强在城镇化、气候变化、互联互通、财政金融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中欧关系作为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的战略性互动,对于双方各自发展,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必将发挥更大作用。(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科研处处长、博士)
扫一扫,关注大公网《世说时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