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春山
5月9日普京邀请外国领导人到莫斯科共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相关活动,阅兵是重头戏。其实阅兵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阅兵的看点除了在红场上隆隆而过的坦克和战车之外,还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列宁墓上的主席台。这些手里操控着各国命运的领导人们,如何互动,如何颦笑,皆成文章。
既然是阅兵,当然阅兵现场是最大看点。笔者梳理发现,从苏联时代就留下了阅兵的传统,不仅有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日”阅兵,还有五一国际劳动节阅兵,十月革命胜利日阅兵等等。即使苏联垮台后,俄罗斯的阅兵也要比其他国家次数多。阅兵似乎成了俄罗斯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彰显该国强大和团结的强心剂。
阅兵式通常分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军人和军队战斗力的展示,包括各个仪仗队、海陆空各式武器等。这是阅兵式的主体;二是老兵队伍,以此展现历史感和凝聚力;三是群众游行,主要体现的是全民欢庆的气氛。
由于本次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不只是俄罗斯单方面的阅兵式,而是包括中国等众多参与二战国家在内的“集体亮相”。所以不同国家的军容军貌如何、阅兵式上如何协作、老兵方阵如何互动等都是看点。
此外从苏联至今,几乎每次胜利日阅兵俄罗斯官方都会推出新型武器,以此展现该国军事大国地位。本次阅兵式会不会也有让军事观察家眼前一亮的新武器出现,值得留意观察。俄罗斯方面正在为阅兵排练,但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眼尖的军迷已经猜出阅兵式可能出现的新家伙。有网友分析,参加彩排的装备包括T-14“阿玛塔”主战坦克、“回旋镖”轮式步战车、S-400防空导弹等俄军新一代武器装备。不过这些装备都盖着篷布,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谜底确实要在阅兵式当天完全揭开。
除了红场的阅兵现场之外,看台上领导人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成为观察国际关系的重要指标。根据目前俄罗斯官方的说法,到莫斯科参加阅兵式庆典的外国领导人来自18个国家。但笔者梳理发现,这些国家要么是根本没有直接参与过二战,比如南非、委内瑞拉;要么是二战爆发时还根本没有建国,比如印度、巴勒斯坦。其他国家诸如越南、塔吉克斯坦等,并不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他们来莫斯科参加阅兵式庆典,更大的意义是给普京“撑场面”。很明显阅兵式上最受瞩目的外国领导人无疑是习近平。所以看点几乎就在习近平与普京的互动上。
习近平是俄罗斯的常客。在这里,创下了很多个“第一次”。比如当选国家主席后首次访问他就来到了莫斯科;普京也成了他过去2年来晤面次数最多的外国元首。让俄罗斯人印象更加深刻的是去年4月,因乌克兰问题西方对俄罗斯进行集体制裁,纷纷取消参加索契冬奥会开幕式的计划,而习近平专程赶往索契,创下了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赴外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先例。
这次习近平到俄罗斯参加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相关活动,也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罕见赴外国观看阅兵。
第一次站在红场参观阅兵式的中国领导人还是毛泽东。1957年毛访问苏联,在时任苏联“一把手”赫鲁晓夫的陪同下,他作为贵宾在列宁墓上一同检阅了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的苏联军队。
转眼过了近60年,冷战结束,新秩序建立。2015年俄罗斯红场阅兵式上再次迎来了中国人。这次,俄方邀请中国元首出席之外,还首次邀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派方队参与庆祝,这种破天荒的举动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中俄伙伴关系甚至超过了中苏当年的水平。而习近平也成为中国首位在外国阅兵式上检阅本国军队的最高领导人。
与习近平早就公开表示赴俄观看阅兵式不同,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在阅兵式的前10天才透露自己不去俄罗斯。其实对普京来说,金正恩的缺席,或许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一个逻辑是——金正恩如果出席阅兵式,会有“喧宾夺主”之感,因为所有人都对朝鲜这个半封闭的国家感兴趣。届时全球媒体头条可能不会是“普京阅兵”,而是“金正恩首秀”。在经济捉襟见肘的背景下,普京花钱办阅兵却为金正恩扬名,这位精明的前克格勃会高兴吗?
阅兵式的看点三在于一些细节。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故意冷落俄罗斯纪念日的背景下,俄罗斯方面会有何种“小动作”,也是值得关注的。
2004年初的索契冬奥会,似乎与这次莫斯科阅兵式有着异曲同工的感觉。也是西方领导人悉数缺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力挺俄罗斯朋友。记得在冬奥会开幕式上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本来应该当作花朵绽放的奥运五环,有一环却没有打开。于是全世界都从电视转播里看到:象征着美洲的哪一环“坏掉了”,五环成了四环。
此后阴谋论者分析,这绝不是俄罗斯人的粗心大意,相反可能贯穿着普京和俄罗斯政府的意愿——就是要用所谓的小失误给美国人“下马威”。毕竟数十年来的实际情况,奥运会从来都是讲政治的地方。
鉴于俄罗斯有过在重大公开活动上,与美国和西方暗中较劲儿的先例,同样“被西方抵制”的莫斯科阅兵式会被普京又弄出什么“花样”,确实是一个看点。
看点四则在场外,甚至在俄罗斯国外,那些没有来到俄罗斯的西方领导人如何评价莫斯科阅兵。
这次阅兵式美国总统奥巴马、法国总统奥朗德、德国总理默克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等西方主要政要全部推辞出席。原因不言而喻。
西方对阅兵式如何评价,对普京的表现如何打分,都会影响今后俄罗斯和西方的关系,进而对国际局势带来深刻的变化。比如默克尔故意不在5月9日参加阅兵式,但5月10日访问莫斯科。当然西方对阅兵的评价和后续行动,部分取决于普京讲话的内容,是否能够让西方看到与其缓和关系的可能。如果普京通过这样一个公开场合释放善意,西方或许也会正面且积极评价这次活动,双方关系反而会因这次看似强硬的阅兵式而“触底反弹”。
扫一扫,关注大公网《世说时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