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宁:美俄对抗会升级为局部热战么?

        文|谷宁

  9月12日,美俄新一轮叙利亚停火协议生效。然而,协议的执行延续了惯有失败套路:谈判结束后短时间内暴力升级,各方“小动作”增多,彼此指责不断。17日,美国“误炸”叙军阵地;19日,联合国人道救援车队遭空袭,美俄互指对方酿成惨剧,停火由此草草结束。美俄关系的急转直下,两国直接热战的危险加大,让国际社会倍感忧虑。

  旧式对抗全新升级

  自和平协议瓦解,美俄间对抗就呈各不退让、螺旋升级之势。两国以叙局势为焦点的争端,正扩散到双边关系的其他层面:

  一是暂停谈判,互相指责。10月3日,美国宣布暂停和俄罗斯就执行叙停火协议继续谈判。同一天,俄驻叙使馆遭迫击炮袭击,建筑受损,俄认为系美所为,并指责美与恐怖分子合谋颠覆叙政府。

  二是强化军力,加码恫吓。10月4日,俄S-300防空导弹入叙部署;5日,美媒放风称美高层正讨论“对叙军阵地进行空袭”的方案。6日,俄要求美谨慎考虑后果。7日,宣布俄空军将在叙无限期部署。

  三是在多边场合针锋相对。8日,美西方在联合国安理会抨击俄、叙升级阿勒颇战事,谴责俄犯有战争罪;随后法国、西班牙提出决议草案要求停止轰炸阿勒颇,但被俄否决─这也是其第五次否决西方涉叙提案。

  在叙问题之外,两国关系的火药味也越来越浓:美指责俄网袭其总统大选;而俄开始升级核威慑:不仅暂停《钚管理和处置协定》,还开始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伊斯坎德尔-M”导弹。德国外长称美俄此轮对抗,“危险已超越冷战”。

  关系恶化原因复杂

  为什么美俄关系会在短期内恶化至此?原因是博弈双方利益失衡且互信脆弱。首先,美俄都希望维持在叙势力范围,在巴沙尔政权去留等问题上的争夺远大于反恐需要─更何况美对打击“伊斯兰国”、“征服阵线”等恐怖组织从来三心两意,不时谋求“借刀杀人”。其次,二者在当前战局下多有私心,也很难约束各自“小伙伴”不做“规定外动作”,出现意外事件后,互信基础极易消耗。最后,暴恐势力为生存而从中作梗,挑拨双方冲突以渔利。

  抛开和平协议和外交“口水仗”的重重迷雾,仅以叙内战进程观察,美俄近期角力升级倒是理所应当。阿勒颇之战事关全局,而当前政府军占据战场主动,围城日久、攻势愈强。面对战局危势,美国自然不甘失败,加强援助反对派,甚至纵容暴恐组织攻势,更在外交上牵制俄罗斯。由此看,此前的停火与其说是“和平窗口”,倒不如说是暴风雨前的平静、大战前的休整。

  放大观察纵深,因叙问题升温的美俄对抗,其实是冷战后二者争夺的一个新缩影。今年5月,黑山成为北约第29个成员国,表明其挤压俄战略空间的锐锋未止;乌克兰危机使俄与美西方关系降至冰点,双方在欧洲的剑拔弩张正演变成全面对抗。在此背景下,俄在叙发力,既是双方斗争的延续,又权作一个外交转圜的抓手。

  紧张持续总体可控

  美俄对抗会升级为局部热战么?这种危险性似乎在近期有了一定上升。第一,两国矛盾尚在激化过程中,而战场形势随时有可能擦枪走火;第二,双方都留有开战藉口:美国仍在指责叙政府使用化武,俄则抨击美与极端组织暗通款曲;第三,和平协议落实过程暴露出两国,特别是美国国内对如何解决叙问题看法不一,是战是和仍在博弈。

  但从战略态势看,轻言开战则为时过早。俄罗斯近来受西方制裁和油价低迷困扰,经济不振,国力难以久撑战争虚耗。敢在叙利亚向美叫板,主要是因为“化武换和平”摸透了美不愿轻易军事介入的底线,实则难有为叙政府“决战到底”的能力和意愿。美国战略重心仍在亚太,叙属外围。若无法推翻巴沙尔政权,谋求有利于己的力量平衡,实现反恐目标亦是可接受的“低案”。更何况正值国内大选,政策主动性也受到不小制约。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算计的还是国家利益得失。美俄多半会继续甚至升级“性价比”最高的暗战,各自推高摊牌前的筹码,但谁也不愿让局面真正失控。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扫一扫,关注大公网《晨读香江》公众号

责任编辑:张寻 DN017

热闻

  • 图片

大公出品

大公视觉

大公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