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资讯 > 大公国际 > 亚太聚焦 > 正文

热闻

  • 图片

从卖茶童到总理热门候选人 莫迪是怎样炼成的

莫迪的故事,要从“卖茶人”说起,这是他几十年政治生涯中一直绕不开的话题。一方面,印度国大党和其他政治对手总是嘲笑这个“卖茶童”出身的家伙是个乡巴佬;另一方面,莫迪也经常自诩年少卖茶的草根出身,借此拉近与选民的距离。

\

印度新总理曾是卖茶童

  在种姓偏见仍难以消除的印度,莫迪低微的家庭背景和奋斗打拼经历,使他成为不少印度人崇拜的偶像。但这也进一步助长了莫迪强硬甚至有时极端的政治做派。

  早年生涯:有志向的“卖茶人”

  莫迪1950年9月17日生于孟买邦(现为古吉拉特邦)的瓦德拉嘎镇,祖上三代都在当地经营一个小杂货铺,家境虽称不上小康,但也算丰衣足食。除了经营杂货铺,父亲还在火车站开了一个茶摊——奶茶是印度人每天必需的饮品。在家里6个孩子中排行老三的莫迪,从小就在那里帮父亲卖茶。从学校毕业后,他和哥哥也开了一个茶摊,自食其力,由“卖茶童”变成“卖茶人”。

  莫迪在当地的学校完成了自己的中小学学业。老师这样形容他:“他在学习成绩上算不上出色,虽然有点内向和腼腆,但是偏爱辩论和戏剧表演。”也许正是这些特质,使得莫迪日后在应对媒体时游刃有余。

  同学眼中的莫迪是个有主见的人,做事情有决心、有毅力,而且酷爱读书。镇上有一座小型图书馆,莫迪是那里的常客,据说他后来将里面的书几乎全部读完。

  “一次老师让班长检查作业,莫迪拒绝让班长看他的作业本,原因是只有老师才有资格检查他的作业。他不怕任何高个子同学欺负。他的口才很好,总能说服别人。”莫迪的小学同学哈里什·帕特尔这样回忆道。

  老师和同学们对莫迪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要数他在学校的文艺晚会上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名为《不可接触的人》的话剧。话剧的主题是反对印度的种姓制度,节目幽默、深刻,颇受大家好评。

  课余时间,莫迪绝不只呆在茶摊上。出身于印度教家庭,他很小就加入国民志愿团组织的少年机构,在那里接受体能训练和教义熏陶。这给莫迪一生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留下深厚的烙印。

  国民志愿团是一个宣扬印度教思想、反对穆斯林以及其他教派的右翼组织,虽然在印度独立后一直被尼赫鲁建立的世俗主义政府取缔,但一直在地下运作,凭借在印度教徒中的影响力,在后尼赫鲁时代又重新浮出水面并发展壮大。

  国民志愿团对外宣称是文化和社会组织,其实还是一个准军事组织。它在每个邦成立分会,通过分会的精神导师、讲师组织群体性的哲学讨论以及身体锻炼来培养骨干,日后这些骨干也相继成立党派和政治团体,从而影响印度的政治格局。

  国民志愿团强调精神和意志,特别是为国家、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当时的莫迪虽还年少,但是很具服务意识。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就是,上世纪60年代印巴战争爆发之时,小莫迪在火车站为路过的士兵端茶倒水、打扫卫生。

  莫迪经常到志愿团驻地,帮助精神导师和讲师们洗衣、扫地、做饭,甚至料理他们的生活起居,累活脏活他都愿意干,深得大人们的喜爱。

1 2 3 4 5 6 7 8 9 10 ..16 下一页
  • 责任编辑:袁宵

人参与 条评论

微博关注:

大公网

  • 打印

数码频道

更多
参与互动
关注方式:
打开微信朋友们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