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农民居多,赢得印度农民的心基本会赢得选举
今年的印度大选,是政治明星纳伦德拉·莫迪与政治新星拉胡尔·甘地之间的对决,实际上仍然是最大的反对党人民党与老牌的国大党之间的较量。
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印度政坛,是国大党一家的天下。诞生于英国殖民时代的国大党,全称印度国民大会党。印度的“国父”圣雄甘地、开国总理尼赫鲁都担任过该党主席。在领导民族独立运动的斗争中,国大党功勋卓著,并赢得极高的声望。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大党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掌握中央和绝大多数邦的执政大权。
国大党一直奉行世俗主义原则,这在团结和凝聚印度人民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和国家独立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延伸开来,国大党一直补贴和照顾低种姓弱势群体和少数民族,在教育、就业等民生问题上给予他们一定比例的政策倾斜。
但上世纪70年代以后,国大党光环不再,高层勾心斗角,政绩乏善可陈,民众颇多抱怨。在1977年、1989年和1998年几次大选中,国大党都败下阵来,印度由此进入多政党竞争生态。到上世纪80年代,一些政党已足以和国大党分庭抗礼,印度人民党就是其中之一。1998~2004年,人民党领导的全国民主同盟击败国大党,执掌印度中央政权。
人民党正式成立于1980年,是一个印度教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浓重的党派,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的印度人民同盟,与另一个印度教组织国民志愿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包括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副总理阿德瓦尼以及莫迪在内的不少领导人,都曾是志愿团成员。
因此,人民党的诉求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印度教民众的支持。而国大党推行世俗主义,强调公平和补贴弱势群体,使得不少印度教民众不满。人民党的民族主义政策,无疑契合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印度教徒的想法。
人民党在执政期间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年均经济增长率达8%以上,在主要经济体中仅次于中国,引入大量外资,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催生了一批新富裕阶层和中产阶级;国际上展开务实外交,与中、美、俄发展友好合作,尤其是立场强硬的他们与宿敌巴基斯坦实现了停火,并开始和平对话。
但是接下来的2004年和2009年,人民党两次在大选中败给了国大党。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经济改革受益的是大企业和富人,普罗大众尤其是农村人口并未得到太多好处;二是没有处理好宗教和种族矛盾,人民党宣扬“一个国家、一种宗教、一种文化”的理念,导致教派矛盾恶性膨胀,严重冒犯了印度广大穆斯林群众,而莫迪治下的古吉拉特邦2002年暴乱,也成为穆斯林选民心中难以消除的阴影。
对于选民来说,支持国大党,意味着选择世俗化的政府,更多的穷人和弱势阶层将得到补贴;支持人民党,则意味着即将可能的经济改革,商业界和产业界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但不管谁上台,都必须首先面对经济下滑和贪污腐化这两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