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银行《中国经济简报》主要作者司克礼
大公网7月2日讯(记者严雪) 7月1日,世界银行在京发布《中国经济简报》,称中国经济增速预计2015年将降至7.1%,2017年降至6.9%。尽管如此,《简报》主要作者司克礼(Karlis Smits)依然表示乐观,称中国正进入增速放慢但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这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新常态”。
大公网记者现场了解到,身为世界银行中国局高级经济学家的司克礼表示,人们对增长放缓早有预见,而且这种放缓从短期和中期视角来看都是一件好事。根据世界银行的预计,2015年将降至7.1%,2017年降至6.9%。
“从短期来说,中国经济增长减速意味着政府在结构调整和为解决金融脆弱性所做的政策努力方面正在取得进展,例如,政府降低信贷增速、抑制影子银行和限制地方政府债务等;从中期来说,这些努力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逐渐转型,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从投资转向消费,从出口转向内需。”
为使经济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简报》建议优化信贷分配,这就需要推进金融业改革。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帮助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起飞,但现在需要通过改革使金融系统能够向那些有助于保持中期经济合理增长的经济部门提供资金。
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将维持在7%的新常态规划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均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但各界做出的反应却有所不同。
3月政府工作报告出台后,丹麦驻华大使裴德胜、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等外交官纷纷大公网记者表示,中国维持7%左右的经济增速是科学合理的,并且这依然是一个相对较快、较高的数字,国际社会无需对此担心过度。
然而,今年6月初,中国欧盟商会却对大公网等中外媒体公开表达了另一种声音。商会称,中国经济放缓是未来首要商业挑战,但已经触动了欧洲企业的敏感神经,超半数企业欲减少对华投资。同样,日本商会白皮书也表示了对中国经济增长并不乐观。自日本“国有化”钓鱼岛引发中日领土争端的2012年后,日本对华投资额便持续下降,部分日企也已选择撤离。此外,一些美国知名智库学者也曾公开表态,对中国经济降速持悲观态度。
那么,面对如此大的意见差异,世界银行《中国经济简报》依然对中国经济有信心的依据是什么?司克礼对大公网记者解释说,自己不便对别人的想法和做法做出评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依然在不断扩大内需及提高消费能力和购买力,因此市场依然保持着活力。而应对经济放缓也不是无招可循。
“如果经济放缓的幅度过大,可以在需求层面采取短期措施。若确有必要,中国政府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都有足够的缓冲工具。”司克礼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