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资讯 > 大公国际 > 环球视野 > 正文

热闻

  • 图片

观察:习李外访为何"忽视"埃及 并非不重视

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

  文 / 木春山

  埃及大选让中国人将目光又聚焦在了这块动荡3年多的土地上。人们这才惊奇地发现,埃及似乎已经离开中国人话语中心好久——不仅年初王毅外长首次外访非洲没有来到埃及,而且习近平和李克强去年与今年两次非洲之旅也都和埃及擦身而过。要知道,埃及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也是中国在非洲最重要的“旗舰型”伙伴。中国新领导层对埃及的忽略意欲为何?中国的非洲政策是不是有了调整?

  简而言之,中国对埃及的“忽略”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不过从中也确实能够看出中国对非洲政策确实有了一些有趣且适应现实的调整。

  穆巴拉克曾9次访华,在他任内中埃关系达到顶峰。他被推翻后,埃及的局势在3年来可以说出现了一个轮回。那就是强权倒台—军管—民选政府上台—倒台—军管—民选政府再上台。在本次埃及大选前,埃及局势一直都不甚明朗。

  不明朗的另外意思就是动荡;访问则意味着对某个政权的背书。在动荡背景下的外访、对某个不稳定政权的支持,很可能让中国的国家利益受损。这是中国高层避免访问该国的最直接原因。

  在新中国历史上,老一辈领导人出于国际主义和理想主义情结,在表达对某一个国家的支持之际,往往会选择在别国“危难之时”抵达该国。但收获的却并非都是友谊,中国外交有过惨痛的教训。比如1978年华国锋在明知道伊朗巴列维国王即将被赶下台的时候到访德黑兰,虽然让国王感动得差点哭出来,但伊斯兰革命后的宗教人士上台,给中国带来的是持续7年之久的中伊关系低潮,以至于德黑兰大街甚至出现过“打倒中国”的标语。

  所以如今的中国政府日益按照现实的国际关系规则办事,在完全符合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访问才会顺理成章。埃及的动荡持续其实等于自动关闭了中国高层访问的大门。

  但中国高层不去,不等于埃及高层不来。早在2012年推翻穆巴拉克后埃及首次民主选举中刚当选几个月的穆尔西就来到北京,并高调赞扬中埃友谊。这其实是变相宣誓要继承穆巴拉克时代的两国友好传统。

  然而就类似现在的埃及人和修金字塔的埃及人,在人种学上是两类人一样,穆尔西政府所言的中埃友谊和穆巴拉克时期中埃友谊的本质也有差别。

  穆尔西的后台穆兄会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伊斯兰组织,该组织在中东有很多“兄弟分支”,比如叙利亚的穆兄会就是推翻巴沙尔政权的中坚力量。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被曾被这一组织解读为支持巴沙尔政权,并公开对中国威胁,埃及的穆兄会由此也对中国的态度表达了不满。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责任编辑:王宇

人参与 条评论

微博关注:

大公网

  • 打印

数码频道

更多
参与互动
关注方式:
打开微信朋友们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