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专访胡达·扎德拉
5月26日和27日如期举行的埃及总统大选似乎并没有激起民众投票的热情,这个古老的国家在经历了过去三年的动荡之后,民众没有像当初支持穆尔西时排起长长的队伍,反而感叹称这是"没有悬念的大选"。那么,金字塔王国的新一任"法老"能否担起重任,重塑民众的信心呢?大公网适时采访了埃及驻华使馆新闻参赞胡达·扎德拉,独家解读动荡的形势下中埃关系走势以及埃及人眼中的中非关系。记者:严雪。
中国企业缓解埃及就业压力
大公网:中国和埃及在1956就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近年来两国的友谊是如何加深的?
胡达·扎德拉:中埃友谊的加深可以从两方面体现,一个是政治,一个是经济。
在政治方面,两国在处理国际问题上,都遵从和平、协商的理念,分享着互信互利的共同目标,因此很多时候都能够达成共识,比如打击恐怖分子、对抗饥荒、保护环境等。
在经济方面,两国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友好往来,无论是在产品进出口、科技、贸易、文化、旅游产业上,从未间断过合作。当然,整个经济层面的合作又包括两种,首先是大公司、大集团,中国的大公司来到埃及会投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型产业;其次是私人公司,或者说中国的小企业主,他们会选择小商品投资,包括工业成品、艺术品等等。对于埃及来说,这两种投资都会受到格外的欢迎,因为这样的企业进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埃及民众的就业问题。这几年中国公司创造的就业岗位超过6万个,兼职等非正式工作岗位超过100万个。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埃及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而解决了就业,就意味着能够解决其他连带的很多社会问题。因此我们非常愿意和中国朋友合作,达到互利共赢。
大公网:中国在埃及的苏伊士经济特区,相比其他经济特区,有何特点和优势?
胡达·扎德拉:苏伊士经济特区主要有两点优势。
第一,苏伊士经济特区比中国本土的经济特区更接近欧洲,可以说是中国和欧洲贸易的一个走廊和中转站。中国商品出口到欧洲,可先走海运到达埃及,然后再由埃及通往欧洲国家,实现了几个环节的销售。
第二,由于埃及和中国的友好关系,我们可以在运输、货品经销等方面,给中国提供很多的"特权"。在苏伊士运河经济特区,对很多中国商人,埃及的相关政策可以"行个方便"。我们非常乐意为企业主的发展铺平道路,尤其是在苏伊士运河这种经济区、创新型的微小企业和环境友好型工程上。
比如10%的合作税;5%的个人所得税;所有进口产品免税;遵循埃及贸易协定的市场(例如,QIZ,comesaefta);出口到当地市场的商品销售税只对进口的元素征收。由此可见,经济特区为外商投资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大公网:中国的经济模式,对您来说,有没有印象深刻的地方?
胡达·扎德拉:有,我觉得中国的循环经济做的非常好,比如上一次我在广州,和一个中国商人聊天的过程中,他就告诉我,他们现在可以把废物利用,经过改造变成砖头,然后投入到房屋建设中去,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想法,同时如果真的能够推广开来,将会极大的改善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同时如果真的埃及也可以借鉴的话,就可以创造很多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