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拥抱
60年代发生在中苏两党间的大论战,对中苏两国、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际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有许多值得记取的教训。如今这场论战已过去了30多年,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再来重温这场论战,对我们仍有很大裨益。
一、争论的缘起
中苏关系从联盟到破裂,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意识形态的因素,更有国家利益的冲突,还有领导人之间的好恶,其中也夹杂着历史的积怨。
赫鲁晓夫执政之初,比较注意发展中苏关系,纠正了斯大林时期对中国的一些不平等做法,做了不少对发展两国关系有益的事,如归还了旅顺海军基地、把中长铁路管理权和中苏合办公司的股份移交给中国、扩大了对中国的援助等等,中苏友好关系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但与此同时,赫鲁晓夫也象对待东欧“卫星国”那样,欲把中国纳入苏联的整个战略之中。1954年9月底至10月初,赫鲁晓夫访问北京, 中苏双方便在国家利益上出现了冲突的苗头。在中苏高级领导人会谈之时,毛泽东提出中国也想搞原子能、热核武器,希望苏联在这方面给予帮助。赫鲁晓夫很吃惊,他没想到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中国会想到发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赫鲁晓夫提出中国没有必要搞如此先进的武器。很显然,赫鲁晓夫想永远保持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垄断地位,苏联要永远充当社会主义国家的核保护伞。
赫鲁晓夫还想把中国拉入经互会,参加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国际分工,他向毛泽东提出了这一想法,毛泽东当即回绝了赫鲁晓夫,毛泽东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加入经互会对中国的发展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赫鲁晓夫并不死心,他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又提出要求中国在亚洲搞个类似经互会的东西,也被中国领导人所拒绝,中国不想让别人捆住自己的手脚,而致力于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中国的国家利益与赫鲁晓夫加强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控制以增强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砝码这一战略意图之间存在矛盾。
另外,毛泽东与赫鲁晓夫两人之间也未能建立起良好私人关系。两个人的文化素质、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别。作为新独立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把中国的独立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作为大俄罗斯民族的一员,赫鲁晓夫潜意识中的大国主义不断显露,而他自己却浑然不觉。这种差异不能不影响到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两国的关系。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本次大会提出了有名的“三和路线”,即和平过渡、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在秘密会议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揭露出许多斯大林滥杀无辜的鲜为人知的事实。事后,赫鲁晓夫把“密秘报告”的文本给了中共代表团。当时,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认为,苏共二十大有积极意义,它揭开了斯大林的盖子,表明苏联、苏共及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正确,破除了中国共产党对苏联的迷信。但是,中国领导人认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有严重错误。1956年4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这篇文章是毛泽东主持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讨论和修改写成的。该文以支持苏共二十大,反对个人迷信的姿态,正面讲了一些道理,以补救赫鲁晓夫的失误,文章认为斯大林的一生,既有严重的错误,也有伟大的功绩。文章强调,实现共产主义是空前伟大又空前艰巨的事业,在这艰巨的斗争过程中,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共产党能够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改正自己的错误。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否认存在矛盾就是否认唯物辩证法,斯大林的错误就证明了这一点。斯大林犯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他思想方法上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违背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但应该以历史的观点看待斯大林,对他的正确方面和错误方面作全面的分析,斯大林是伟大的马列主义者,是一个犯了几个错误而不自觉为错误的马列主义者。